新華社廣州10月8日電(記者徐弘毅)10月8日是第28個全國高血壓日。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學測量血壓?如果身體沒有不適,血壓高一些是否無所謂?高血壓患者用藥降壓是否越快越好?長期服用降壓藥是否會出現耐藥?一起來聽聽專家如何解答。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震(右一)為居民進行義診。新華社發
——連續測量血壓時,為什么第二次的數值通常比第一次低?應當以哪次為準?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震說,這是非常普遍且常見的現象,一方面與身體和情緒的適應相關,第一次測量時,身體還未完全放松,對測量過程感到些許緊張,從而使血壓升高;另一方面,首次測量時袖帶充氣會短暫阻礙上臂血液流動,當袖帶放氣后,局部循環得到改善,這也有助于血管更加放松。臨床上,通常以第二次或后續幾次測量的較低、更穩定的數值為準。
——如果身體沒有不適,血壓高一些是否無所謂?劉震說,不可以有“沒有不適,血壓高一些就無所謂”的想法,未及時治療的高血壓會持續損害心、腦、腎等器官,等到出現中風、心梗、腎衰等癥狀時往往為時已晚。
——高血壓患者用藥降壓是否越快越好?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陳平安說,對于大多數慢性高血壓患者來說,用藥降血壓絕非越快越好。當身體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時,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已經“適應”了這種高壓灌注。如果血壓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可能會導致腦缺血、心肌缺血等一系列嚴重風險。正確的做法是平穩、緩慢、持續地降低血壓。
——長期服用降壓藥是否會出現耐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戩說,高血壓降壓藥通常不會像抗生素那樣產生典型的耐藥性,但有些患者長期服藥后,確實需要調整劑量或聯合用藥,主要與疾病本身的進展有關,例如年齡增長導致的動脈硬化、生活方式改變或初始治療方案需要優化。
醫生提示,管理高血壓是一場“持久戰”,科學認知、積極配合是取勝的關鍵。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強藥物效果、減少用藥量、降低心血管風險,讓降壓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