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湛江,陽光透過椰林灑在社區公園的長椅上,定期義診的醫護人員正在給老人們測量血壓;而在湛江南粵康養苑,95歲的莫本猷爺爺正推著輪椅上的老伴緩緩散步,走廊里的照片定格著這對攜手走過70載的老人相視而笑的瞬間。這溫馨的畫面,正是湛江醫養結合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作為人口大市與老齡人口大市,湛江正以政策為綱、以機構為基,編織一張覆蓋城鄉的“醫養守護網”。截至2024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達146萬,占常住人口的20.7%,其中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31萬。面對嚴峻的老齡化挑戰,湛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37家醫養結合機構、5910張床位(醫療床位2563張、養老床位3347張),65歲及以上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率51.4%,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68.73%,均超額完成省十項民生實事目標。
醫護人員診治老人。
全域布局 構建醫養結合“湛江模式”
走進湛江的街道社區,醫養資源的融合痕跡隨處可見。在赤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閑置病房被改造成溫馨的護理區,護士們既能為老人量血壓、測血糖,又能協助開展康復訓練;雷州市中醫醫院奮勇院區里,養老中心與中醫康復醫療高度融合,形成以養老為核心、以中醫醫療保健為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做到“保養”不挪床,就醫不出房,解決老人養老難、就醫難、照顧難三大難題。這種“醫療+養老”的無縫銜接,正是湛江統籌布局公共服務設施的成果。
湛江的醫養結合實踐,始終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全市37家醫養結合機構中,公辦公營23家、公建民營6家、民辦民營8家,多元主體共同構成服務網絡。為提升服務質量,自2021年起,湛江連續五年委托市第二中醫醫院、第四人民醫院開展專項督導與培訓,累計為1572名65歲及以上失能老人提供免費上門服務,內容涵蓋健康管理、康復護理、心理支持等。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獲批省級老年醫學人才培訓基地后,五年間培養了大批專業化人才,為行業注入“源頭活水”。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醫養結合注入強勁動力。2022年以來,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3861萬元精準投向11家醫療機構,重點支持護理型床位建設。在財政與發改部門的支持下,湛江的醫養項目從“紙上藍圖”變為“實景畫卷”,越來越多的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雙重保障。
每年的“老年健康宣傳周”更是成為湛江的民生品牌。2025年圍繞“銀齡健康,從心啟航”主題開展的12場大型活動,通過健康講座、義診咨詢、政策解讀等形式,讓醫養結合理念走進千家萬戶。一位參加活動的張阿姨說:“以前總覺得養老就是‘看孩子’,現在才知道還有這么多專業服務,心里踏實多了。”


標桿示范 南粵康養苑的“醫養融合密碼”
在湛江醫養結合的版圖上,湛江南粵康養苑無疑是亮眼的坐標之一。這座2024年獲評“廣東省醫養結合先行點”的機構,以“愛心、信心、細心、耐心、恒心”的服務理念,構建起“醫、養、康、教”一體化的特色模式,成為粵西地區醫養結合的標桿。
走進占地6000平方米的南粵康養苑,185張養老床位的入住率高達90%,自理區、半自理區、失能護理區、認知癥照護專區四個功能分區清晰有序。“我們這里最大的優勢,就是‘樓上養老、樓下醫療’。”康養苑副院長黃秀珍指著樓層分布圖介紹,6至10樓是康養苑,1至5樓則是湛江南粵老年康復醫院,這種“垂直融合”模式讓醫療資源觸手可及。
樓下的湛江南粵老年康復醫院,是經市衛健局審批的二級康復專科醫院,擁有203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高級職稱16人,開設康復醫學科、重癥康復區(HDU)、內科、中醫科等10余個科室,配備1.5T核磁共振、64排128層螺旋CT、呼吸機、康復機器人等先進設備。178人的專業醫療團隊全天候待命,尤其在重癥康復領域,依托與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共建的專科聯盟,實現了急危重癥的快速響應與高效救治,搶救成功率始終保持高位。
這種“醫療托底”的優勢,在日常照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康養苑的42名專業照護團隊實行“醫護主導+分層照護”模式,護士深度參與慢病管理、康復訓練、用藥監督等環節。70歲的李伯因中風導致半失能,入住后每天接受康復治療師的肢體訓練,護士定時監測血壓血糖,營養師根據其病情定制餐食,三個月后已能借助助行器自主行走。“老人家在這里不用跑醫院,康復、護理一站式解決,我們也放心。”李伯的女兒感慨道。
360°全周期關懷體系更顯服務溫度:每日生命體征監測、月度健康隨訪,電子健康檔案覆蓋率100%;24小時輪班制搭配智能呼叫系統,應急響應時效控制在3分鐘內;專屬管家每日在微信群同步老人狀況,讓家屬隨時掌握動態;每周心理疏導、每年50場文娛活動,讓老人不僅“活得好”,更“活得樂”。2024年湛江市首屆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上,康養苑團隊包攬一、二、三等獎及“優秀團隊獎”,專業能力得到行業公認。

南粵康養苑供圖
全鏈融合 從“醫養結合”到“醫養康教”的升級之路
南粵康養苑的實踐,早已超越了傳統“醫療+養老”的范疇,形成“醫、養、康、教”四維聯動的全鏈式服務模式。這種升級,源于其與廣東省湛江衛生學校的深度校企合作。
作為湛江衛生學校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實訓基地,南粵康養苑創新性地開設“南粵康養訂單班”。2025年1月開班的首期48名學員,在學校完成理論學習后,將在康養苑接受職業素養教育與實操培訓,畢業后直接投身養老服務一線。“訂單班既解決了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又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職業路徑。”湛江衛生學校黨委書記陳日新表示,這種“入學即入崗”的模式,已成為養老人才培養的范本。
依托醫院的康復專科優勢,南粵康養集團將服務延伸至社區與居家。在霞山區,9個街道級社區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上門評估、慢病診療、中醫康復等服務;坡頭區的1個區級、2個街道級示范中心及3個站點,構建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旗下的霞山區新園、東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近18萬居民提供慢性病精細化管理;承擔的麻章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覆蓋14萬常住人口,形成“機構養老為支點、社區服務為網絡、居家照護為基礎”的立體體系。
多學科協作是服務提質的關鍵。康復醫學科推行的醫師、護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五師共管”制度,為每位老人定制個性化方案。
95歲的莫本猷爺爺在感謝信中寫道:“護士樓長認真護理,滿身大汗仍微笑以待,在這里醫養結合,我安然。”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老人們的真實感受。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起點上,湛江醫養結合事業正邁向新的臺階。全市計劃進一步鼓勵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閑置資源拓展服務,通過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推動中職學校增設養老相關專業,依托國家培訓項目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建立長效資金投入機制,打通養老、醫療、社保政策通道。
夕陽西下,南粵康養苑的光沐長廊里,老人們或下棋、或聊天、或觀看文藝表演,笑聲此起彼伏。這溫暖的場景,正是湛江醫養結合事業最生動的注腳——在這里,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正轉化為銀發經濟的機遇;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正綻放出最美的光彩。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