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霞山區新園街道菉塘村,探訪世基小學——中共廣州灣支部遺址,采訪老革命、烈屬、村干部、專家等人,聆聽菉塘地下交通聯絡站的紅色故事和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
菉塘村世基小學——中共廣州灣支部遺址,現在成為菉塘交通站陳列館。
【搖籃】
世基小學是新型革命學校
培養出一批熱血革命青年
世基小學——中共廣州灣支部遺址位于霞山區新園街道綠塘北二路菉塘文化公園南側。
1939年3月,中共廣州灣支部在菉塘村成立,林熙保任書記,陳以大、林其材任委員。廣州灣支部成立后,支部委員林其材爭取村中開明人士林華奎的支持,捐款2000銀元辦學校。林昌慶、林華奎父子為學校取名“世基小學”,意為世代培養人才的基地。林華奎任校長,林其材負責學校具體工作。1939年9月,世基小學正式開學招生,共招收一至五年級學生100多名,夜班生三個班近100名。中共南路特委和廣州灣支部選派了一批黨員、進步青年到校任教。
97歲的老革命林南瑞每天堅持看報。
“世基小學是一間新型革命學校,是中共廣州灣支部和菉塘交通站所在地。我是1941年進入這間學校讀書的。由于受到革命思想教育,我逐漸提高了覺悟,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并于1945年5月在學校宣誓參加游擊小組。”今年97歲的老革命林南瑞回憶,當時,組織分配給他的工作任務是給革命同志傳遞來往信件,日夜巡邏放哨,掩護來往同志,組織發動校內外青少年開荒搞生產,為革命籌集資金,“1947年,我小學畢業后,與世基小學培養出來的一批骨干一起,繼續投身火熱的革命斗爭。1948年,黨組織調我到麻章的篤豪村辦校當教師,開展革命活動。1949年5月,我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敵占區堅持斗爭,要有革命膽略,有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93歲的老革命林秀娣(右)講述當年的革命故事。
【熱土】
菉塘村人民質樸勤勞勇敢
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中共廣州灣支部把世基小學作為交通站,由支部委員林其材負責,交通站隱蔽點分散在菉塘各個自然村。中共南路特委先后派殷杰、陳華等人領導廣州灣支部工作,菉塘交通站便成為中共南路特委重要的活動據點。1941年8月,夏衍和小陶陶(陶行知的兒子)曾在菉塘、新村、調羅等小學講授課程,他們在這些學校推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學法,實行民主教學,深受學生歡迎。他們在教學中宣傳抗日,向學生傳播革命思想。香港淪陷后,夏衍先后3次經廣州灣來往于桂林、香港之間,有一次在菉塘交通站住了兩個多月。在解放戰爭時期,菉塘交通站發展成為中共南路(粵桂邊區)組織與黨中央、香港分局、華南分局、廣東區委相互聯系的重要交通站。
“菉塘村人民質樸、勤勞、勇敢,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今年93歲的老革命林秀娣回憶,黨在菉塘村成立了中共廣州灣支部、中共菉塘支部,建立菉塘地下交通站,世基小學是黨支部和交通站的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黨支部積極在市郊農村創辦多間學校,以學校為陣地,組織讀書會,傳播革命思想,培養革命力量,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一批熱血青年在黨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奔赴抗日前線,與敵人進行戰斗。解放戰爭時期,又在艱難險惡的斗爭環境里,組織游擊小組、農會、婦女會、青年團組織,同敵人進行各種隱蔽的、公開的斗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我家為例,父親是普通農民,明知從事革命工作很危險,但對子女投身革命事業都很支持。我哥哥林展,1942年才18歲就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和弟弟就是在哥哥的影響下,也走上革命道路的。”林秀娣說道。
【傳承】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激勵后人奮發有為
走進位于菉塘村的菉塘革命烈士陵園,只見該陵園占地近萬平方米,正中屹立著10.5米高的烈士紀念碑,碑身的前面和背面分別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緬懷先烈繼往開來”16個閃光的大字。碑前左右兩側建有浩氣亭和英雄亭,碑后是烈士陵墓,墓中豎著12位革命烈士的墓碑。烈士墓后面建有“丹崖凝碧”碑亭,兩邊是長廊,廊墻上寫著烈士們的生平和英雄事跡,整座陵園莊嚴肅穆。
“林美齊烈士是我的父親,他犧牲時年僅23歲。我那時候,才3歲大。”菉塘十二烈士之一林美齊的兒子林津聲音低沉地說道。林美齊出生于1922年,1942年參加革命,1944年2月成為海南瓊崖縱隊四支隊戰士,1945年在海南儋縣被日寇圍困,最后壯烈犧牲。“聽母親說,父親當時是家中四兄弟里年齡最小的,先是在菉塘村念小學,后來又到培才中學一邊讀書一邊搞革命。1942年,黨組織派父親送電臺去海南島瓊崖縱隊。家里人覺得父親太年輕了,我那時又剛出生不久,所以不想讓他去。但父親說,作為黨員,就要無條件服從黨組織的安排。父親當時連續做了幾天的思想工作,家人才同意他去。三年后,他犧牲在海南……”在母親的諄諄教導下,林津繼承父親的遺志,后來在學校工作,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教育事業。林津的兒子和女兒,也都是中共黨員。
市民游人在菉塘交通站陳列館觀展。
【展望】
挖掘與利用紅色資源
賦能鄉村振興
“遺址原為菉塘村宗祠,20世紀50年代,世基小學更名菉塘小學,70年代學校從宗祠遷出。1985年菉塘村在舊址按原貌重建宗祠,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三進二廂房合院式建筑,磚混結構。面寬17.5米,進深24.7米,占地面積約430平方米。”菉塘交通站陳列館館長林國偉如介紹,宗祠重建后,成為菉塘村世基文化室,展出菉塘村、中共廣州灣支部、菉塘交通站、中共菉塘支部、世基小學的史料,還有菉塘12位烈士生平簡介以及老干部和熱心人士贈送的題詞、紀念品、書籍。
世基小學于1986年12月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湛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8月被中共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湛江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21年7月湛江市國家安全局重新布展,開設湛江市國家安全教育基地。
日前,“海韻鄉興,‘湛’放青春”深圳大學醫學部暑期實踐隊大學生們在實地參觀和聆聽宣講之后,深受感動和教育。其中,隊員馮振翀說,菉塘交通站以及廣東南路革命先輩們的付出,讓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紅色歷史的厚重與偉大,希望深入挖掘湛江這片熱土上的紅色精神,傳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菉塘村歷史底蘊深厚,十分重視紅色文化的建設。”菉塘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林文杰表示,近年來,菉塘村對烈士陵園、中共廣州灣支部遺址以及上坡塘公園、菉塘文化公園等進行了串珠成鏈升級改造。村委會出版了紅色文化教育書籍《碧海丹心》《丹崖凝碧》等,以推動紅色文旅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弘揚了紅色文化,還吸引了眾多單位、游客前來參觀學習。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菉塘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顯著增長,為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今后,菉塘村將繼續深耕本地資源和特色,講好革命故事,傳遞紅色精神,通過紅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進一步激發村民們的愛黨愛國愛鄉情感,引導廣大群眾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林文杰展望道。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