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的閱讀方式被徹底顛覆了。這肯定是更好的事。
現在,我的書就是手機,我的手機就是我的書。手機已經成為一本“萬能的書”,一部神奇的“閱讀神器”。就算你沒有紙質書,你同樣可以讀到世界最好的“書籍”,讀到路遙《平凡的世界》、阿來的《塵埃落定》……可以讀到你想讀到的一切好書。
但在夜深人靜之時,我常常因刷屏而無法入睡。這個失眠和我過去的熬夜讀書有點不一樣。前者是因為激動而處于無比興奮之中,后者是因為沉迷而不可自拔之中。
突然發覺:從何時起,我把自己嗜之如命的“書”淡忘了,又是從何時起,我被“碎片化”的閱讀俘虜了。
當我按下自己的“深度思考”時,得到的結果是:你的閱讀興趣很廣,你的閱讀時間超長,但你的個性被大眾化了,你已經不再是你了……
我突然驚愕起來。我的過去呢?我在“百度”自己曾經的閱讀時光:
在沒有電子書閱讀之前,閱讀就是手里捧著一本紙質書,一邊看,一邊想,嬉笑怒罵,皆因書來。那時候,讀書就是讀書人的象征,一坐就可以幾個小時,甚至一天,有時還被人贊之為“廢寢忘食”、“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可見書本里的文字是何等神圣,書中的風景是何等迷人。
我常常會因書中寫得非常精彩的一個詞語,一句話,一個段落而手舞足蹈,得意忘形。
我的閱讀習慣,好的書必須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地看,一般的書,一行字一行字,粗粗略略地瀏覽,無關緊要的書,有空就翻一下,看看目錄,讀讀前言后語。這算是我讀書的“左眼”,我的另外一只眼,就是用來記錄,遇上好的詞語,神來之筆,精彩的一段話,我就得抄錄在讀書筆記本上,就好像旅游中的“拍照”,證明自己“到此一游”。如果遇上不明白或者非常值得思索的問題,我就在旁邊加注自己的一點“我認為”之類的讀書心得。
一本挺干凈的書,常常因為我的閱讀而變得“面目可憎”,不是書的面目,是讀書人不知不覺的“陋習”。
我是一位講究高效工作的人,對閱讀也是如此。“三分鐘閱讀,”短視頻“讀書”,我以為這就是高科技的產物,是我的“夢寐以求”。結果卻成了“碎片化”的“粉絲”。天天“閱讀”,天天被流量清空昔日的閱讀習慣。缺乏深度思考的被動的閱讀,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偉大的文學家歌德曾經對閱讀說過一句很有哲思的話:“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經驗豐富的人”就是擅于讀書的人,就是會讀書的人,他們的讀書習慣,就是用兩只眼睛讀書,一只眼睛讀文字,另一只眼睛用來“看紙的背面”,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當下流行的“深度思考”。
我一直覺得,只有一邊讀書,一邊動筆,這樣的閱讀才叫有效閱讀。
但讀書人,依然有讀書人的“范”。他們不拒絕手機,也不沉迷于手機上的“三分鐘閱讀”。但“快餐店”里吃到的東西,不管怎樣說,還是遠遠比不上“中餐館”里的味道純正精致。
“一個人經常沉迷于‘快餐化’閱讀,會加速審美體驗的‘即時性‘與‘感官化‘轉向,削弱主動思考與文本解讀能力,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張德發)尤其在閱讀文學經典方面,只追求一時痛快淋漓,只用一只眼睛觀看,而讓另一只眼睛“放假”,這樣的“走馬觀花”,是很難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
我主張“慢讀書”,“快閱覽”,就是說,讀自己喜歡的書,要講究“慢下來”,就好比喝茶一樣的心境,一口一口,一字一字地慢慢品嘗。對于手機上的東西,能快就快,一刷知“天下”,滿足好奇心,不讓時代淘汰了。
只有用心去閱讀,才算是真閱讀。這是全民閱讀中對閱讀人群的準確定位。這也是我寫此文的目的,傳統閱讀方式,不能成為一道“奇觀”,讓人笑話的“書呆子”。
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閱讀的人,數量并不比十年二十年前的讀書人少,反而更龐大。就讀紙質書的人來說,據近年來我國的閱讀報告中得到的數據,成人紙質書閱讀4.76本,閱讀10本書以上人群占比11.9%,城鄉閱讀對比5.58本:3.76本,成人綜合閱讀率59.7%,未成年人閱讀量10.93本……
如果這些人群中,除了“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這樣的閱讀,肯定能說明一個問題,真正沉迷于讀書的人依然是時代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