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徐聞縣城北鄉那松村村民羅珠康在眾創農業有限公司香蕉基地剛給新栽的香蕉苗澆水后,接著又給他的康義種養場的230多頭香豬喂食,“目前,我們還將利用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與別人合作建設文旅項目,通過整合資源發展文旅產業。”
近年來,徐聞縣城北鄉以特色農業筑基、美麗通道塑形、示范村集群賦能,勾勒出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圖景。
徐聞縣城北鄉那松村村民在康義種養場給香豬喂食。
從“菜園子”到“產業鏈”的躍升
近年來,城北鄉依托粵海鐵路、S376線、湛徐高速、207國道和木蘭大道等交通優勢,大力延伸發展農業產業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目前,城北鄉北運蔬菜收購點共47家,主要以玉米、辣椒、茄子、豇豆、韭菜等農產品為主。
每逢瓜果蔬菜收獲季節,城北鄉頭鋪村蔬菜收購點往往燈火通明。菜農將剛采摘的辣椒過秤裝車,幾個小時后這些帶著晨露的蔬果將登上北上的冷鏈車。目前每天有200多輛貨車從這里發車,旺季一天能運8000噸蔬菜。幾十個收購點如珍珠般串聯起全鄉蔬菜基地,辣椒、茄子等幾十個品種農產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這種轉變得益于交通優勢。依托 207國道、木蘭大道等路網,城北鄉構建起“田間到餐桌”全鏈條。在和家村香水檸檬種植基地,智能水肥系統正給600畝檸檬樹精準灌溉,“我們與大型超市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每斤收購價穩定在8元。”種植戶一邊翻開手機里的電商訂單,一邊對記者說。
產業鏈延伸帶來就業活力。位于西堝村的物流倉儲園區,12座標準化倉庫整齊排列,村干部算起經濟賬:“倉庫出租年收入120萬元,吸納300名村民從事分揀、包裝工作,周邊新增20家電商服務站,連村口的小賣部都變成了快遞代收點。”據了解,全鄉2000余個就業崗位中,40%來自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二三產業,城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2年增長近三成。
示范村集群繪就振興路徑
沈海高速徐城出入口至頭鋪路段的施工現場,工人們給新栽的黃花風鈴木培土。“這里曾是雜草叢生的地方,現在要建成‘四季有花、一路一景’的景觀大道。”城北鄉干部指著規劃圖說,3.5公里主干道兩側的人行道已鋪設完畢,521棵喬木形成綠色長廊,沿線200棟民居正在進行嶺南風格外立面改造。
改造背后是精準的民生考量。在頭鋪村經營便利店的“小老板”,見證了道路的變遷:“以前污水橫流,現在排污管道埋到了每家每戶,門口的小花壇種上了三角梅,吸引游客停下來賞花,同時還能促進購物消費。”道路旁的閑置土地被盤活為農產品展銷中心,預計年銷售額可達500萬元,成為城北鄉的“形象會客廳”。
走進西堝村黨群服務中心,電子屏實時顯示著倉儲園區的運營數據。據了解,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模式,村集體將150畝低效用地轉化為物流倉庫,“僅租金一項,每年為村集體增收80萬元,還帶動30名脫貧戶就業。”新修的 2.89公里村道,130盞太陽能路燈全部由賢達捐贈,“現在晚上出門不用打手電,貨車能直接開到地頭收菜。”
在和家村香水檸檬種植基地,300名村民在檸檬園里勞作。“這種檸檬香氣濃郁,特別適合做飲品,去年畝產達8000 斤。”種植大戶說,除了鮮果銷售,村里還引進了檸檬深加工生產線,檸檬汁、檸檬精油的附加值是鮮果的3倍,配套的冷鏈倉儲中心即將竣工,屆時檸檬保鮮期可延長至45天,進一步打開市場。
“百千萬工程”編織綠美家園
城北鄉積極發動賢達、企業、村民共建主題林,在全鄉種植黃花風鈴樹、沉香、白玉蘭、紫荊花等品種樹木。據了解,通過“黨員包片+群眾認養”模式,一個個“四小園”星羅棋布,“美麗庭院”成為鄉村風景的細胞單元。
人居環境的改善激發了村民的主體意識。在和家村,有的村民將自家院子改造成“檸檬主題庭院”,門前的小花園里種滿了檸檬樹和花卉,“鄉里給補貼,我們自己動手,住著舒服,還能吸引游客。”
在石嶺村的百年古宅群前,鉤機正在平整土地,準備建設火山文化展示館。“我們村有瑪珥湖、火山口等獨特地貌,還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村干部指著規劃圖說,1000畝果樹種植園已完成土地流轉,未來將開發“火山探險+田園采摘+民宿體驗”的文旅線路。
站在木蘭大道遠眺,城北鄉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北部是生機盎然的現代農業基地,中部是繁忙有序的物流園區,南部是正在崛起的文旅景區。隨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推進,城北鄉正用產業融合的畫筆,在徐聞大地繪就“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樣本。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