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月,湛江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粵西非遺空間設計》課程開啟“行走的課堂”,由環境藝術系5位教師帶領22級學子深入湛江非遺沃土,通過“行走的課堂”解碼文化基因,以設計之力賦予傳統技藝新的生命力。

環境藝術系以“非遺空間設計”為切入點,組織師生走進湛江市博物館、赤坎老街、雷州足榮村等地,通過實地調研、測繪與創作,挖掘非遺背后的文化邏輯與空間智慧。在雷州足榮村,師生們從傳統民居的“天井納氣”中領悟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昌公書局,他們以步距丈量古建筑模數,將傳統營造智慧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老師們在現場授課,引導學生從采光、通風等維度解析非遺空間的生命力。這種“文化解碼—設計轉譯”的實踐模式,為非遺的當代傳承提供了創新路徑。

環境藝術系推動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的跨界融合。博物館里的非遺化作文化基因圖譜,讓學生們觸摸文化密碼激發設計思維,學生們在文化展區捕捉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點,老師們講述石狗造型從“驅邪”到“祈福”的演變史,學生們用速寫本定格石狗或威嚴或憨萌的瞬間,正轉化為校園導視系統的創意元素。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是對非遺技藝的活化利用,更是對環境設計專業“文化賦能空間”理念的生動詮釋。

在這充滿傳統氣息的工坊里,學生們對蒲草編織技藝充滿好奇與熱情。學生們圍坐在手藝人周圍,隨著手藝人靈巧的雙手舞動,一根根蒲草在他們的手中變成了精美的工藝品。學生們模仿著,舞動著手中的蒲草,手藝人耐心細致地講解。這些年輕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

此次實踐是環境藝術系“產教融合、服務地方”教學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通過“非遺+設計”的模式,學生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更在文化浸潤中提升了設計思維與社會責任感。當春風拂過粵西大地,這場跨越古今的文化對話仍在延續。環境設計系以專業之力搭建非遺與現代設計的橋梁,為粵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