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赤坎區中華街道銀發零工市場揭牌儀式暨銀發專題招聘會活動舉行,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打通老年群體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激發銀發經濟新動能。據悉,這是我市首家專門為“銀發族”提供再就業服務的平臺。

“銀發族”再就業有需求、有空間
招聘會上,共有16家企業進場提供360個就業崗位,其中不少是家政、保潔、物業、制造業零工等崗位。
“我想找份家政保潔類工作,月收入3000元就滿意了,關鍵是時間要靈活,因為我要接送小孩、做飯。”55歲的謝阿姨告訴記者,由于丈夫身體不好,兒子家庭負擔大,她希望能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找到一份工作幫補家用。
“我退休后閑不住,做過廚師、賣過服裝,今天過來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工作。”57歲的余阿姨是某變電所退休職工,家庭條件還可以,她希望趁身體狀況不錯,多干幾年工作。
“在養老院,低齡老人護工服務照料高齡老年人也比較常見,月收入有5-8千元。”某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表示,目前湛江家政、保潔用工需求較大。每天只做一頓飯的鐘點工,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家政崗位一般需要55歲以下的人員,保潔崗位可以放寬到60歲。

據了解,到2024年底,赤坎區中華街道50周歲以上人口 1.4萬人,占戶籍人口的 48%。其中,50至60歲的低齡老人達5700多人。
“我們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摸排中了解到,有不少退休老年人出于興趣或者生活需要,有意愿重回‘職場’,但目前老年人再就業主要依賴熟人介紹,缺乏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中華街道辦事處主任盧歡介紹,自從推行居家養老服務下基層后,基層站點里的“銀發族”經常會咨詢再就業相關問題。
老年群體再就業有需求,也有就業空間。當天的招聘會上,入場求職近1000人次,初步達成就業意向80人。
為幫助老年群體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在就業零工市場中的多樣需求,中華街道聯合赤坎區人社局打造了我市首家銀發零工市場。

“家門口”就業服務圈托起“夕陽紅”
老年人既是“銀發經濟”的消費者,更是生產者、創造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
當天揭牌運作的中華街道銀發零工市場,承擔著宣傳就業政策、建立老年人才庫、構建崗位匹配網、打造技能訓練營等功能。發揮中華街道基層養老服務優勢,聯合政、群、社、企力量,為老年群體提供政策咨詢、求職登記、信息發布、職業介紹、技能培訓指導等公共就業服務,一站式服務滿足老年再就業人員快速上崗需求與企業用工需求。
“銀發零工市場的落地,是政府對老年人再就業需求的積極回應,是對‘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推動,也是省級標準化零工市場建設項目‘湛江市赤坎區零工市場’的延伸。我們期望將銀發經濟和零工經濟相融合,讓更多老年人找到契合自身的工作崗位。”赤坎區人社局局長林文高表示,將大力創設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為老年人就業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讓他們在發揮余熱的同時,感受到關愛和尊重。
為進一步發揮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作用,促進老專家、手藝人等更好發揮余熱,目前,中華街道加強與人社部門對接,深入摸排轄區有專業特長、有就業意愿的退休人員就業意向、專業技能、家庭經濟狀況等,為退休律師、教師、醫生、會計等群體精準匹配崗位。
釋放銀發人力資源,激活就業潛力,不僅能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感,還能撬動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促進就業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接下來,赤坎區將著力構建銀發經濟技術技能人才庫,加強涉老專業崗位收集,開展養老護理、健康照護、醫療服務等銀發經濟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探索創新就業發展新方向,拓展就業空間,幫助老年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助力“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