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在很多非遺匠人的人生中,手藝不僅僅是養家糊口的技藝,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一守便是一生。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者,72歲的吳川“容氏手工戲鞋”掌門人容澤明便是這樣一位民間非遺匠人。
吳川容氏戲鞋手工制作技藝進入湛江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容氏家族世代傳承的手工技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廣受粵劇界的好評。
“手工制作戲鞋賺不了多少錢,但這些年來我仍然堅守,為的是不讓這門家傳的老技藝失傳。”容澤明說,守護手工戲鞋技藝,其實也是在守護老手藝人的精神家園。但如今吳川容氏戲鞋手工制作技藝傳承發展困境重重。尤其是近兩三年來,受疫情影響,粵劇演出行業低迷,手工戲鞋訂單銳減。
容澤明在認真地制鞋。
手工制戲鞋已傳四代
技藝受粵劇名家贊賞
“我家祖傳的制作戲鞋手工,到我已經是第四代。”容澤明說,“百年前,我的太公容光前從蘇州師傅學來這門技藝,再傳授給我爺爺容啟源。我父親容遠坤跟我爺爺學手藝,而我年輕時也向父親學習。有訂單時,經常是父親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吳川梅菉街道廣沿路南一巷的容澤明的家。一批戲鞋戲靴嶄新而精致,但吸引記者目光的是案臺上有一批“千奇百怪”的工具。據容澤明介紹,記者才知道這是用來制作鞋靴的。
“我做的戲鞋戲靴,一針一線,手工制作,這考的可是真功夫。”容澤明說, 家中的制鞋制靴手藝,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改革開放后他家又重拾起這門祖傳的老手藝,“當時,粵劇宗師馬師曾的愛徒朱偉仔回到吳川粵劇團,指定要穿我家制作的鞋。”
容澤明會做的戲鞋戲靴種類繁多,有龍靴、戰靴、文生靴、朝靴、京靴、打鞋、草鞋、花旦鞋、黑京靴、花京靴、清朝單子鞋、三寸金蓮鞋等,“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靴,鞋、靴制作得精良與否,會影響到演員角色的表現。”
容澤明制戲鞋戲靴,既沒有門面也不打廣告,單憑口口相傳。容澤明拿出一本訂單簿,上面記錄著粵劇演員的腳印尺寸、電話號碼,其中不乏兩廣的粵劇名家。許多南派粵劇的演員都喜歡穿他家的鞋,包括已故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南派粵劇傳人林國光。
“上世紀90年代,湛江市粵劇團孔雀屏、黃偉坤等出國演出,曾向人介紹過我的戲鞋戲靴,當地的華人粵劇演員陸續向我訂制。”容澤明自豪地說,他的戲鞋戲靴也因此遠銷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他的戲鞋戲靴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代表湛江市民間工藝在廣州參加展出,“廣州粵劇博物館開館,第一個給出的電視鏡頭,就是我家的白花鞋。”
“著名粵劇演員馮剛毅,約30年前就專程來到我家訂鞋。他習慣穿我家制作的鞋。”容澤明說,兩廣有近兩百個粵劇團的演員到他家訂過鞋,湛江粵劇團、深圳粵劇團、珠海粵劇團、肇慶粵劇團、廣州青年粵劇團、深圳青年粵劇團、茂名粵劇團等很多粵劇演員常年訂造他家的鞋。
鞋子成品。
既要保護傳承 又要創新發展
容澤明回憶,吳川粵劇團建團50周年慶典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前來參會。“期間他專門找到我,和我握手談話。他對我說,早就聽說過我家的手工戲鞋戲靴,希望我家繼續做下去。”容澤明說,聽了羅品超的話后他非常感動,工作的勁頭更足了。
“我的鞋‘咬腳’,耐穿,不變型。”容澤明拿出一對花靴說,他家的戲靴可以“立得起”,不容易變形。
“手工制作戲鞋戲靴活兒累、技術要求高,而且要一整天坐著,沒有點‘精品精神’是干不了的。”容澤明說。容氏制鞋用料講究,工序繁多。制作一對戲靴有10多個工序,包括出革、裁剪、繡花、粘鞋面、修木刨木做底、釘車轆膠、上鞋、打敷底、磨砂紙、油干、曬干等,要四五天才能完成。
“非遺技藝既要保護傳承,又要創造性發展,不能一成不變。”容澤明告訴記者,他多年來努力探索改良戲鞋戲靴,“釘車轆膠”就是他成功探索的一個工序。戲鞋木底的最下層,以前通常用皮,但會打滑,經過他的改良后,底層改用車轆膠,這樣就能避免打滑。容澤明還創造性地設計了隱形高靴、隱形文生鞋。
記者問容澤明,是否擔心家傳的百年絕技會外泄?容澤明說,制作戲鞋戲靴時并沒有刻意避諱外人,原因很簡單,手工制作戲鞋戲靴的奧秘不在于某種特殊的用料,而是考驗制鞋人的手藝,這些可不是光看看就能學會的,需要豐富的經驗。
行業低迷戲鞋訂單銳減
建議探索轉型文創方向
這門家傳逾百年的老手藝,也正面臨傳承的難題。容澤明說,他有兩女一子,兩女兒十分忙碌,兒子在深圳打拼。兒子對這門家傳老手藝很有感情。
“兒子曾表示以后要回來接手這門祖傳技藝。”容澤明說,“對此我是大力支持的,同時我還積極培養10歲的孫兒對這門技藝的興趣,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叫他‘打下手’。”
在與容澤明的進一步交談中記者了解到,近兩三年來,受疫情影響,粵劇演出行業低迷,直接影響吳川容氏手工戲鞋訂單。“以前手工戲鞋訂單全年滿檔,現在的訂單不及以前的兩三成。”容澤明無奈地說。
當日與記者一同探訪容澤明的吳川市本土文化研究者梁杰老師說:“吳川人特別重視做年例,年例期間或逢年過節,請粵劇唱大戲是最常見最隆重的文化活動。但近兩年來由于加強疫情防控,吳川城鄉已很少有粵劇演出活動。”據梁杰老師介紹,吳川城鄉群眾歷來愛看粵劇,逢年過節“村村做大戲,處處鑼鼓響”。但最近兩三年,吳川城鄉粵劇線下演出較以往大為減少。
“整個行業鏈都受到影響。吳川容氏手工戲鞋也逃不過。”梁杰說,手工制作戲鞋的匠人鳳毛麟角,受這一沖擊愿意學的年輕人更少了。
梁杰老師建議,今后,容氏手工戲鞋可考慮在文旅結合、文創產品、美育課堂等方面發力,延長產業鏈。
“這兩三年來,粵劇界經歷了很多考驗,但粵劇界人士不懈努力,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容澤明說,容氏手工戲鞋離不開粵劇事業的繁榮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我相信吳川粵劇行業終有一天會恢復熱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