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市民沒有網購,卻收到了“貨到付款”的快遞包裹,打開后才發現里面是一些廉價商品。近日,天津市網絡工程師林楓提示,收到“貨到付款”快遞不要輕易簽收,以免遇到“盲發快遞”詐騙。(據3月3日《今晚報》)
據了解,這些“盲發快遞”之所以能夠“精準”發貨到人,就是因為詐騙分子已經從源頭上掌握了大量的個人信息。而詐騙分子只需花費很少的資金,甚至分文不花,就能實施“精準”詐騙,坐“騙”其成。加之,很多被騙者往往以被騙金額不多而懶得“較真”,懶得投訴舉報,這也無形中助長了“盲發快遞”的詐騙行為。
據報道,自2021年6月以來,向全國各地“盲發快遞”,僅6個月時間就詐騙群眾達30多萬人,涉案金額高達2000多萬元。可見,打擊“盲發快遞”詐騙行為已是刻不容緩。
打擊“盲發快遞”詐騙,還需“多方合力”。首先,快遞公司要“嚴把關”。快遞公司應加強快遞實名制論證,一旦發現寄件人存有假姓名、假地址、假電話等假信息問題時,就應通過拒絕接貨、拒絕發貨的方式,從源頭上阻止“盲發快遞”的詐騙行為。
其次,執法部門要“嚴處罰”。市場監管、公安機關等監管執法部門應積極承擔起嚴監管、嚴查處的主體責任,對“盲發快遞”詐騙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妨通過“高額罰單”、追究“法律責任”等方式,讓詐騙分子既付出“經濟代價”,又付出“法律代價”,從而打擊“盲發快遞”詐騙行為。
其三,收件人要“嚴防范”。一旦遇到“盲發快遞”,收件人不妨通過“電話核實”的方式,確認是否遭遇“盲發快遞”詐騙,如果電話打不通或對方是陌生人,就應果斷拒絕簽收。同時,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市場監管、消保委等監管執法部門舉報,讓“盲發快遞”詐騙行為難以得逞。
當然,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必須妥善保護好個人信息。一方面,消費者要學會保護好個人信息,絕不輕易向他人透露個人信息。另一方面,快遞公司切莫隨意泄露用戶的個人信息,以給詐騙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