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湛江市赤坎區 “百千萬工程” 重點培育典型村,北橋街道文章村歷經三年深耕,從基礎待提升的村莊蝶變為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樣板。
文章公園湖景。吳東俊 鄧詩琪 攝
黨建鑄魂:激活發展 “紅色引擎”
文章村的蛻變,始于黨建引領的精準發力。在赤坎區將 “百千萬工程” 作為 “一把手工程” 推進的背景下,村里率先打破發展壁壘,成立強村富民公司,創新構建 “黨組織 + 公司 + 農戶” 發展模式,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通過黨組織牽頭引入物業租賃、文旅配套開發等多元產業,搭建特色種植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成功推動集體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
黨員干部的先鋒作用在實踐中愈發凸顯:村里建立 “黨員網格員 + 村民代表” 常態化走訪機制,村 “兩委” 干部與黨員網格員分片包戶,深入街巷院落摸排群眾需求,累計解決 “停車難”“灌溉難”“排水堵” 等民生問題30余件;在基礎設施改造、防汛防臺風應急搶險、人居環境整治攻堅現場,黨員突擊隊始終沖鋒在前,成為群眾信賴的 “主心骨”,基層治理效能實現質的提升。
風貌蝶變:繪就宜居 “民生畫卷”
“現在村里道路又寬又平,小公園就在家門口,晚上散步特別舒服!” 村民吳女士的感慨,道出文章村人居環境的顯著變化。三年來,村里以 “繡花功夫” 推進基礎設施升級與人居環境整治,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 “三線” 雜亂、道路狹窄、環境臟亂等問題,啟動系統性整改。
在市、區相關部門聯動督導支持下,文章村創新實施 “三線入地 + 道路硬化 + 環境美化” 同步推進方案:全面梳理供電、通信、廣電等線路,通過地下管道鋪設消除 “空中蜘蛛網”,拆除路中老舊電線桿5根;將原有3米寬村道拓寬至6-7 米,保障消防車、救護車暢通;清理衛生死角12處,拆除危舊雜房800余平方米,在閑置地塊打造口袋公園1個、休閑步道1.2公里,種植景觀花木1000余株。
文旅融合:擦亮特色 “文明名片”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更是發展的底氣。文章村深挖本土民俗文化與紅色資源,以文化建設凝聚人心、賦能發展。2024 年8月,赤坎區 “和美鄉村 魅力赤坎” 主題文化匯演在文章村舉辦,這場由村民自編自演的文化盛宴,上演廣場舞《好日子》、情景劇《鄉村振興帶頭人》、合唱《家鄉美》等10余個節目,吸引周邊村民及城區居民2000余人觀看。

村里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打造 “鄉村文化客廳”,設置農家書屋、科普活動室、非遺展示角等功能區,定期開展 “非遺進校園進鄉村”“書法培訓”“健康講座” 等活動,年均組織各類文化活動20余場。隨著文化活動開展,村民精神面貌顯著提升,鄰里關系更加和睦,先后涌現 “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 等先進典型15戶,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尚日益濃厚。
產業筑基:拓寬增收 “致富路徑”
三年來,文章村堅持 “產業興村、富民強村” 理念,走出 “物業租賃 + 特色農業 + 電商賦能” 的特色發展路徑。在強村富民公司統籌下,整合閑置廠房、集體土地等資源,引入包裝加工、倉儲物流等小微企業3家,通過物業租賃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依托近郊區位優勢,發展蔬菜、水果等特色種植基地50畝,搭建 “線上直播 + 線下展銷” 銷售平臺,將本地農產品銷往珠三角及海南等地,帶動2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數據見證成效,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00萬元,2024年突破4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3年的1.8萬元提升至2024年的2.5萬元,實現 “強村” 與 “富民” 同頻共振。
如今的文章村,黨建引領有力、產業根基扎實、人居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厚,成為赤坎區推進 “百千萬工程” 的鮮活注腳。下一步,該村將持續深化 “黨建 + 產業 + 文旅” 融合發展模式,計劃打造近郊休閑采摘園、鄉村民宿等項目,為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 “文章經驗”。
(來源:赤坎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