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坡頭區首批省級典型鎮,坡頭鎮如今出行更順暢、停車更便捷、休閑有去處,就連老街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10月25日《湛江日報》)
連續兩天,《湛江日報》聚焦坡頭區“百千萬工程”新成效——美麗圩鎮客廳全新亮相、典型鎮村實現蝶變,字里行間藏著一個清晰的實踐邏輯:這項工程始終圍繞群眾需求,從“家門口的便利”到“荷包里的漲幅”,再到“心坎上的滿足”,層層延伸“半徑”,讓民生福祉更“有料”。
“百千萬工程”,首先拓寬的是“生活半徑”,讓日常便利觸手可及。過去,坡頭鎮居民受困于“喇叭口”路段的擁堵,雨季“水浸街”讓農貿市場周邊出行難,夜晚昏暗的路燈又壓縮了夜間活動空間——這些“家門口的堵點”,讓生活半徑始終局限在“安全可達”的小范圍里。而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雙向六車道的主干道打通了出行堵點,新增的排水管道緩解了積水頑疾,升級的路燈照亮了夜間步道,更有317個停車位分布在鎮圩各處。當通勤時間縮短、汽車充電方便、接送孩子不再為停車焦慮,居民的活動范圍自然從“家門口”向更遠的商業街、休閑公園延伸,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的繁榮與城市的熱鬧。“生活半徑”的拓寬,本質上是“便利指數”轉化為“生活自由度”的過程。
城鄉發展的瓶頸,往往在于資源閑置與需求脫節——坡頭鎮的荒地、龍頭鎮的舊廠房、官渡鎮的普通公園,都曾是“沉睡”的空間資源;而在“百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卻也成為區域發展破局的關鍵切口。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坡頭正通過“空間再造”激活潛力:坡頭鎮將閑置塑膠廠改造成停車場,同時升級商業街區風貌,讓消費活力從“零散商鋪”向“特色集群”拓展;龍頭鎮把舊建筑改造成電商直播基地,通過“AI矩陣”和主播培訓,讓土特產走出鄉村、銷往全國,銷售半徑從“本地市集”躍升至“全國市場”;官渡鎮則在職工文體公園基礎上打造“蠔鄉客廳”,為生蠔產業注入文化內涵,讓產業半徑從“養殖銷售”延伸至“文旅融合”。“發展半徑”的延伸,讓“沉睡資源”變成了“發展機遇”,甚至為城鄉發展帶來了新“賽道”。
最終,“生活半徑”的拓寬與“發展半徑”的突破,共同促成了“幸福半徑”的延伸。幸福從不是單一的便利疊加,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在坡頭鎮的文化公園,村民能散步、打乒乓球,享受“家門口的休閑”;在官渡鎮的“蠔鄉客廳”,家長帶著孩子了解家鄉歷史與生蠔產業,收獲“陪伴中的成長”;在龍頭鎮的直播基地,農戶通過直播增收,感受到“新農具的價值”——這些場景背后,正是“百千萬工程”帶來的“幸福半徑”延伸。因為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因此群眾更愿意參與進來,變化也滲透在出行、消費、就業、休閑等方方面面,“幸福半徑”隨之延伸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實踐證明,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價值,不僅在于城鄉“顏值”的改變,更在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半徑”的延伸,讓群眾的生活更自由、創收更有力、幸福更真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