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我來到英德,游覽了英西峰林九重天、永豐古橋、觀音谷、彭家古寨、華南第一天坑,而且還體驗了老虎谷溶洞暗河漂流。
英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qū),以盛產(chǎn)英石享譽海內外。英石被世人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與靈璧石、太湖石、昆石并稱“中國園林四大名石”。英石“皺、瘦、漏、透”的四大特點,據(jù)說是因為大書法家米芾長期把玩英石才總結出來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經(jīng)兩次經(jīng)過英德,獲一綠一白雙石,命名為“仇池”,視之為“稀世珍寶”。
如果說英石是英德靈魂的話,那么永豐古橋就是英石的登峰杰作。在婆娑鳳尾竹的掩映中,在一座座筍狀峰林的映襯下,在白墻黑瓦的永豐古廟前,古樸的永豐橋愈顯優(yōu)美、輕盈、靈巧。永豐橋是一座單孔半圓拱形石橋,橋長約20米,拱橋跨度5米、高3米、寬3米,全橋以石頭壘成,拱圈厚度適中。數(shù)百年來,永豐橋一直是明逕、城下、九河坡、公正、溪村等地村民赴圩必經(jīng)之地。
清清的河水從拱孔下緩緩流淌,橋身的倒影和橋體合二為一,在水面上“畫”出一個秀氣滿滿的圓。這座鄉(xiāng)間的小拱橋,設計簡單,就地取材。一塊塊大小不一黑褐色的英石,棱角猙獰。可數(shù)百年前的能工巧匠,硬是將它們交錯搭接,鑲嵌成橋。砌出臺階,鋪出路面,溝通兩岸,連接古今。一座橋,是一條紐帶,是一種力量,是一個美好的希望。從此岸到彼岸,公正村蒙童陳繼昌走出去,“三元及第”狀元歸來;城下村兵勇彭應龍父子走出去,賞戴藍翎將軍歸來;巖背村村夫梁柱走出去,太平天國將領歸來;管塘村文氏三姐妹走出去,帶領四周百姓種植“巖霧尖”茶養(yǎng)家糊口發(fā)家致富,“文婆仙娘”歸來……
觀音谷也是一個賞英石的好去處。漫步于鵝卵石鋪就的田間小徑上,放眼前方的觀音谷四周巖山,壯觀、清秀的峰林,造型奇特,千姿百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駱駝峰”“狗子峰”……青山欲隱,巖頭猶彰,宛如仙境。進入觀音谷,只見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一座座光禿禿的英石,竟然蛻變?yōu)橐粋€個造型各異的“觀音”。
英西峰林走廊是最具原生態(tài)的田園風光。驅車前往黃花鎮(zhèn)飯店投宿,一路欣賞英西峰林走廊。沿途由石灰?guī)r質的石峰、石柱、石芽構成的石山,一座挨著一座矗立著,綿綿不絕,形成了“雄、險、奇、秀、幽”的峰叢、峰林。英西峰林走廊綿延20多公里,有大大小小1000余座山峰。飄飄灑灑的雨絲中,星羅棋布散落其間的農(nóng)舍靜謐安然,田間地頭的竹林、禾苗、花生、玉米翠綠欲滴,山間有蜿蜒的溪水穿流。變化無窮的云霧在峰林之間蒸騰,嶙峋怪異的山巖石壁更顯神秘撲朔,讓人體會到“三步不同景,九步一重天”的美妙。
“洞天仙境”是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區(qū)。進入溶洞,抬頭仰望,只見洞頂穿孔通天,光線從中探入深幽的溶洞內,映照著攀附在巖壁枝葉婆娑的藤蔓、密密麻麻漫天飛舞的巖燕。泛舟“華南第一天坑”,渡過深幽的水潭,行走懸空玻璃棧道,觀賞坑洞里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珍珠散落般的飛流瀑布,生機盎然的萬綠福島,溝壑險峻的奇跡世界,令人不禁驚嘆:真是如入仙境,別有洞天!
依山而建的彭家古寨,是英西峰林最可愛的建筑,更是英西峰林最美妙的點綴。彭家寨修建在螺山上,螺山的東面、南面、西面都是懸崖峭壁。寨子依山形地勢而建,一棟棟雕梁畫棟、砌鑊耳墻的青磚瓦房,從山腳一層層盤旋到山頂,共9層120多間房間。其結構巧妙、布局嚴謹,完全與螺山融為一體,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彭家寨易守難攻,僅北面有一條蜿蜒曲折約1.5米寬的石階路出入,而且每層只有1個小門可通往上一層,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此寨是一座能抵御土匪滋擾的堅固堡壘。
在英西峰林走廊腹地,我體驗了驚險刺激的漂流。老虎谷漂流又叫“峰林暗河漂流”,長約5公里,總落差高96米,落差位60多處,河道穿越一段2萬多年前形成的長達800多米的巖洞,是國內罕見的穿山破巖的暗河漂流,十分驚險刺激。穿上救生衣,戴上頭盔,坐上橡皮艇,順著蜿蜒曲折的激流飄蕩,沖撞向前。落差處,橡皮艇如離弦之箭,橫沖直撞,擊打著礁石,碰打著岸壁,水柱驚飛,浪花四濺,橡皮艇幾乎被掀翻。一路穿越村莊房舍、田野莊稼、山崖石壁,直入穿巖而過的暗河內。
橡皮艇進入溶洞后,危崖高懸,忽高忽低,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在彩燈的映射之下,愈顯神秘莫測。一不留神,我被背后撲來的浪花打中,驚訝中嗆了好幾口河水,就連耳朵也進水了。黑暗中,全身濕透的我感到寒冷,瞬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恐懼感。然而,漂流出了溶洞后,一切恐懼隨之煙消云散!脆弱的心靈似乎在溶洞中接受了洗禮,得到了淬煉。只是一直死死拉著橡皮艇的手,開始有了酸痛感。
柔水能漂流,秀山可筑寨,奇石可造橋。英德大美的原生態(tài)風光如同錦繡畫卷一般,一一展現(xiàn)在眼前,拓展了我的視野,滋養(yǎng)了我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