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又是一年中秋至。在這個象征團圓的傳統佳節里,處處流淌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溫情。
“拜月爹,拜月奶,你來拜,我來拜,年年都是好世界……”中秋月圓之際,一曲朗朗上口的《拜月爹拜月奶》更添節日韻味。
這首由湛江市坡頭區文明辦精心打造、薛永嘉作詞作曲、吳英仲編曲的童謠,巧妙融合傳統方言韻律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將中秋佳節的節日故事娓娓道來,也喚醒了人們心底對家鄉的深情眷戀。

童謠鄉韻話團圓
薛永嘉在談及歌曲創作理念時特別指出,歌曲的核心信息聚焦于“家庭團聚與平安健康”。正如歌詞中描繪的生動圖景:“我唱著媽媽教給我的每一首歌謠,提著柚皮燈籠在村頭墟尾奔跑,用自己的豬籠餅換小伙伴的月餅,各種口味就是家鄉的味道……”這段充滿溫情的文字,既是對中秋佳節傳統韻味的真摯禮贊,也是對中華民族珍視家庭團圓觀念的深情呼喚。
細品歌詞可見,“拜月爹拜月奶”反復出現,“拜月光、打月餅、觀浮針、編豬籠、舞人龍”等鮮活質樸的場景展示,創作者匠心獨運地將這些飽含情感的生活細節編織進歌詞之中,讓詞句承載著“回望過去、珍惜當下、展望未來”的意味。
從令人垂涎的家鄉美食到街頭巷尾搖曳的燈籠光影,它們早已深深鐫刻在湛江民眾的文化基因里,處處都在喚醒人們對故土的深層記憶與情感共鳴。

古調新聲載鄉音
“小時候的童謠,是無數人共同的童年記憶,但現在孩子們更習慣手機上的抖音文化,這些根植于鄉土的歌謠正一步步被遺忘。”薛永嘉表示,創作這首歌曲始于一個樸素愿望:在時代變遷中,讓漸行漸遠的傳統童謠重新煥發光彩。因此,他決定將傳統方言和旋律與現代音樂元素有機結合。
然而,將坡頭童謠的原始調子與現代編曲“融合貫通”并非易事。薛永嘉和編曲吳英仲花費數月時間精心打磨,最終決定采用“雙語版”結構:前奏原汁原味的“坡頭話”吟唱營造懷舊氛圍,后段巧妙過渡到普通話娓娓道來中秋的故事。
古樸悠揚的方言的聲調,融入R&B和流行音樂元素,曲風清新雋永,薛永嘉闡釋這一設計的深意:“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學唱中‘相得益彰’,既不忘方言根脈,又適應現代語境。”
童聲傳韻向未來
在創作過程中,整個團隊收獲了許多溫暖而珍貴的瞬間。薛永嘉回憶起錄音時的場景:孩子們在笑語歡聲中學得認真、錄得投入。這讓薛永嘉深感欣慰:“童謠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時代,讓孩子在快樂中領略傳統文化。”
這首童謠的呈現方式并不局限于演唱。坡頭區文聯以創新思維為其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巧妙運用電視藝術,精心制成專題片。通過聲音與影像結合,將童真與文化韻律交織呈現,讓中華優秀民俗文化在傳唱過程中實現進一步升華。
談及創作心得,薛永嘉總結道:“創新不是取代傳統,而是賦予它新生命。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手機也能聽到家鄉的聲音,讓童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希望《拜月爹拜月奶》成為文化傳承的橋梁。”
《拜月爹拜月奶》不僅是藝術創作的結晶,更是一份凝結鄉土根脈與時代脈搏的文化厚禮。它以方言為舟楫,載著古老的拜月祈福儀式悠悠而來;以童真為畫筆,繪就家國安康的溫暖圖景。
《拜月爹拜月奶》(節選)
拜月爹,拜月奶,
谷米便宜康我大。
打金甌,打銀牌,
豬斗火,狗耙柴,
貓兒擔水路頭捱,
捱無緊,跌下井,
拾只大糕餅,
糕餅香,娶二娘,
二娘頭發聞多長,
加等兩年梳大髻,
滿頭黑發盤中央。
拜月爹,拜月奶,
你來拜,我來拜,
年年都是好世界。
拜月爹,拜月奶,
你來拜,我來拜,
年年都是好世界。
拜月爹,拜月奶,
香米飯,香糕蟹,
好吃好食我長大。
倡廉潔,反腐敗,
政風清,民心快,
年年都是好世界。
拜月爹,拜月奶,
新衫褲,新襪鞋,
著威穿靚我長大。
拜月爹,拜月奶,
上高樓,電梯快,
居好住好我長大。
好黨員,樹楷模,
樂吃苦,甘奉獻,
尚勤儉,奢侈戒,
年年都是好世界。
拜月爹,拜月奶,
尊師長,愛同學,
朗朗書聲我長大。
黨干部,好公仆,
群雁飛,頭雁帶,
年年都是好世界。
拜月爹,拜月奶,
愛國旗,愛國徽,
愛唱國歌我長大。
大中華,我熱愛,
年年都是好世界。
拜月爹,拜月奶,
你來拜,我來拜,
年年都是好世界。
詞曲:薛永嘉
編曲:吳英仲
指導老師:李珊珊
童謠收集:李志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