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并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平臺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任小龍接受新華網專訪時,系統闡釋了學校在推進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教師管理評價改革以及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舉措。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學校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任小龍: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高校教師必須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將教育家精神內化為價值追求、外化為育人實踐,最終形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優秀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我校辦學94年來,始終堅持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持將傳承紅色血脈與弘揚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構建起“三位一體”踐行體系。
一是以史鑄魂,打造立體多元的“紅色課堂”。依托“半部電臺起家、長征路上辦學”的紅色校史資源優勢,將紅色基因傳承與教育家精神有機融合,打造科學大師劇《畢德顯》等系列原創文化精品,開設“紅色電波的時代光影”等指尖課堂,讓紅色基因成為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源頭活水。
二是以制促行,創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推出“教育家精神鑄魂工程”八大行動,實施“名師西電”計劃,同步推進青年教師“五個一工程”;通過開設教師國情研修實踐班等形式,將教師“成長課堂”設在祖國發展窗口、紅色革命圣地、重大工程一線,用“大思政課”涵育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家國情懷。
三是以文化人,開展系統豐富的“理論課堂”。定期發布《教職工理論學習要點》,開設“明德大講堂”“從教第一課”等思政金課,深化集體學習;推動形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價值共識,使教育家精神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近年來,多名教師先后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如今,教育家精神已真正成為廣大教師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問題: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是重要環節,學校有哪些經驗舉措,以更好激發教師隊伍創新能力和活力?
任小龍:我校以破除“五唯”頑瘴痼疾為突破口,以入選全國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單位為契機,深化分類聘用和分類評價,有效激發教師隊伍創新能力與活力。
一是強化實際貢獻,突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設置“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大團隊、大服務”的突出貢獻評價機制,以質量、貢獻、效益為評價標準,將科研評價與國家重大需求直接掛鉤;近五年職稱晉升中,17%的指標直接撥給科研攻關團隊,激勵教師勇攀科技高峰。
二是強化育人導向,突出教師育人成效評價。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職稱評聘核心指標,加大教育教學質量權重,支持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推動教師回歸育人本位。
三是強化高層次人才發展,探索完善“華山學者”崗位體系。細化設置“杰出-領軍-特聘-菁英-準聘”五層級崗位、“教書育人楷模”華山教學崗和輔導員人才崗等,采用長聘年薪制,弱化短期量化指標,激勵教師聚焦關鍵領域“從0到1”的原創性創新。實施五年來,近400名教師通過該體系實現晉升發展,產出了一批以服務保障北斗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標志性科研成果。
四是強化分類管理,暢通教師多元化發展通道。突破職稱資歷限制,以實際貢獻核定崗位層級;同時鼓勵學院自主設置長周期考核、個性化發展等特色崗位,讓廣大教師自主選擇擅長領域,在各自賽道上充分發揮特長,實現“人人出彩”。
問題:當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對教育變革產生廣泛影響。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學校主要推出了哪些舉措?
任小龍:我校自2017年便布局“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建設“人工智能+教育”標桿大學為引領,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教師能力素養提升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將人工智能有效融入環境構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等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起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學新生態。
一是全流程賦能教學革新。秉承“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的理念,打造“西電智課”雙師型課堂,構建“互聯-互通-互動-互助”新型教學模式;目前平臺已累計支撐6萬余次課程的智能化升級,累計資源總量超過1300萬個。
二是全要素賦能素養提升。我們深知人工智能素養是教師適應時代發展必備的核心素養,因此多渠道推進教師智能素養提升工作。校內開展AI賦能教育教學專項行動,覆蓋1800余人次教師,重點培育教學設計、知識圖譜構建等核心能力;校外發起“慕課西部行大講堂”活動,牽頭開展暑期骨干教師教學研修班,助力西部高校教師智能素養提升。
三是全場景賦能生態重構。依托自身教育資源優勢,推出“慧通大模型”,取得四大應用實效,即學科答疑定位準確、教學管理智能評價、因材施教學情分析、智能客服只跑一次,深度服務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環節;建設“西電智匯”工具庫,集成大資源建課、知識圖譜、多語言翻譯等21類智能應用,推動教學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形成“AI+教育”新質生產力。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師強則教育強。在新時代教育高水平發展的征程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始終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用數字化賦能教師成長。未來,學校將繼續勇立潮頭、開拓創新,打造一支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為培養時代新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堅實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