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山村的秋分,向來是不聲不響的。城里人或者還在抱怨暑氣未消,鄉下的節氣卻早已在泥土與稻浪間分明起來。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分”是秋天的分水嶺,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至,秋期半。秋分這一天的到來,告訴你,初秋已過,時序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深秋。金氣秋分后,晝漸短,夜漸長,風漸清,露漸冷,一夜雨,一陣涼。
田疇間,晚造水稻正處于抽穗揚花至灌漿期,稻穗開始下垂,一片綠油油中冒著繁星一般的黃,像一片青黃交織的浩瀚海洋。“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秋分這天,父親早早地來到稻田邊察看水稻的生長情況,他說此時是晚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像對著自己的孩子一般,小心翼翼又充滿虔誠地用雙手輕輕托起一把稻穗細細端詳,當確定水稻長勢良好后,他似乎松了一口氣。秋分的稻田,像一封大地寫給秋天的情書,每一株稻穗都是一個飽滿的字符,整片稻田用最蓬勃的生命力,書寫著對季節最深情的告白,預示著最豐碩的回報。
父親在春天種下的甘蔗,到了此時,長得比人還高,已是“青竿已褪寒衣色,紫玉初成蜜漿心”的模樣,它們像一群清瘦而堅韌的少年,身姿挺拔,迎風而立,成了田野里一片茂密的“青紗帳”。它們將夏日最熾烈的陽光和雨水,悄悄收集、封存,轉化成了晶瑩剔透的甘甜汁液,然后在秋天里安靜地等待,等待著霜降后的“功成圓滿”,再向大地發出甜蜜的請柬。
田里的眉豆成熟了,父親把眉豆莢摘回來,母親用紗線把眉豆莢串起來,再把十幾串眉豆掛在老屋的瓦檐下。眉豆初時是青白色的,細細長長地垂下來,像極了小姑娘的發辮。秋風一起,那豆莢便漸漸泛紅,在陽光下透出瑪瑙般的光澤。我總愛坐在屋檐下,看陽光穿過豆莢,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眉豆是秋日的信使,是掛在屋檐下的風鈴。
秋分這日,是要吃芋頭的。我和父親去田里挖芋頭。田里綠色的芋葉呈愛心狀,像一把小綠傘。用鋤頭輕輕一挖,松軟的泥土下便露出一個個紅芽小芋頭憨憨的小腦袋,每個小芋頭身體圓圓的,頂上的紅芽就像一頂可愛的小紅帽子,顯得憨態可掬,充滿童趣。把挖回來的小芋頭清洗干凈,放到鍋里蒸。剛出鍋的芋頭,散發著一股質樸而溫暖的香氣,混合著淡淡的奶香和泥土的清香。村里的老人說,吃了秋分的芋頭,一冬都不會手腳冰涼。不知是否有科學根據,但咬下一口香噴噴熱騰騰、粉糯松軟的芋頭,那種暖意確是從舌尖一直蔓延到胃里、心里的。
午后,村口的大榕樹下,幾個老人坐在石凳上,搖著蒲扇,閑話家常,一樁樁一件件陳年舊事仿佛是從他們的蒲扇上搖下來似的。樹上的知了在嘶鳴,像是要把最后的力氣都耗盡在秋風里。溪水比夏日清淺了許多,偶爾有落葉飄落在水面,便如一葉小舟,順著溪水悠悠蕩蕩,不知要漂向何方。
夜幕降臨,蟲聲四起。秋蟲的鳴叫不像夏天那般急躁,而是輕緩從容,帶著秋夜的涼意,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謠。天上的星星,比在夏天看到的明亮許多。
吃過晚飯,我和父母坐在門前庭院的空地上,一邊聽著從野外傳來的蛙鳴蟬唱蟋蟀彈琴的聲音,一邊吃著芋頭、喝著茶、說著話,只覺身心舒暢愜意。真的是,半日閑涼過秋分啊!
鄉村的秋分,便是這般,年復一年地來了又去,如同那條繞村而過的小溪,靜靜地流淌,滋養著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