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這門傳承千年的藝術,如同雷州半島上的紅樹林根系,深深扎進湛江人的血脈,在歲月長河中靜靜綻放著獨特的魅力。
去年寒假,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剪紙培訓班,當我第一次拿起剪刀,試圖剪出湛江特色的海浪紋時,才驚覺這門藝術的深邃。那剪刀在我手中似有千斤重,剪出的線條全然沒有雷州半島海岸線那般流暢優美。就在我滿心沮喪時,老師播放了一段雷州剪紙大師的創作視頻。視頻里,大師手持剪刀在紅紙上翻轉,須臾間,一只銜著海螺的海鳥便躍然紙上,仿佛下一秒就要飛向湛藍的南海。這精湛的技藝,重新點燃了我心中的熱情。
更令人驚喜的是培訓班配備的智能剪紙桌,這張充滿科技感的桌子,宛如一位博學的湛江老藝人。桌面映照著雷州半島地圖輪廓般的發光提示,當我跟隨光線裁剪時,就像沿著硇洲島的火山巖海岸線漫步,輕松勾勒出理想的圖案。面對湛江醒獅、雷州古塔等復雜圖案,它還能如同徐聞古港的潮汐般自動調節大小,為我鋪展練習的天地。我沉浸其中,反復觀摩湛江剪紙非遺傳承人的創作視頻,將他們指尖流轉的神韻,與智能剪紙桌的精準指引相結合,在紅紙上不斷描摹湛江的風情。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我的第一幅作品——以湛江年例為主題的剪紙“春鬧港城”終于完成。畫面中,醒獅歡騰,漁船滿載,媽祖神像慈祥俯瞰,湛江的人文與自然盡數濃縮于此。我輕輕將它貼在窗上,陽光穿透剪紙,在屋內灑下一片片光影,恍惚間,我仿佛看到古早的湛江漁家女,也在同樣的日光下,用剪刀剪出對豐收的祈愿,剪出對大海的敬畏。
這次學習剪紙的經歷,是湛江紅土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科技賦予剪紙新的生命力,讓雷州半島的故事能以更便捷、更生動的方式被傳播。在智能光影與傳統剪刀的交織中,我深刻感受到湛江剪紙不僅是藝術,更是湛江人精神的延續。我愿化作傳承的紐帶,讓這門承載著湛江記憶的藝術,在科技的助力下,于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點評:文章主題明確、結構完整、語言活潑,通過具體事例展現科技與文化的互動,突出了智能桌對剪紙的幫助。
指導老師:陳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