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引用了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的一句話:“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他說,“蘇軾的這份情懷,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為珍貴的。”欠缺的,需要補上;珍貴的,需要愛惜。蘇軾清正廉潔的這份情懷,是共產黨人勇于自我革命、堅守“不想腐”思想底線的生動教材和寶貴經驗。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不取外財,以廉為本,這樣的思想意識,是蘇軾從小就在家教家風中養成的。蘇軾在《記先夫人不發宿藏》的文章中,回顧了母親程夫人教育子女不取外財、不貪他人之物的故事。“以廉為本”的信念由此貫穿了蘇軾的一生。
蘇軾在鳳翔為官時,一日大雪,院內樹下有一尺見方的地方并不積雪,天晴之后,地面隆起。蘇軾猜想當是古人埋藏丹藥的地方,也或許藏有寶物,便想挖開看看。妻子王弗說:“如果婆婆在的話,肯定不會同意你挖的。”蘇軾自覺有愧,欣然作罷。
蘇軾早年作《六事廉為本賦》,明確表示,古今官場最關鍵的是廉潔問題。對前人所謂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事,充分肯定并深刻論述,認為清廉是六事的根本,善良、能干、恭敬、正直、守法、明察,這是官吏應具有的六項素質和應有的六項表現,也是有效考核的六條標準和六個方面。
《左傳》所載子罕“以不貪為寶”的故事,在蘇軾心中是至高無上的信仰。元祐七年(1092),蘇軾任兵部尚書、龍圖閣學士兼侍讀,正是萬人仰慕之時,他有詩曰“守子不貪寶,完我無瑕玉”,表明自己以子罕為榜樣,以不貪為寶的信念。
蘇軾貶謫黃州,元豐五年(1082)中秋作著名的《前赤壁賦》,寫下“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名句。習近平同志在擔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時,就多次引用,警示黨員干部,要以此作為起碼的要求。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
對于增強自身修養、完善個人品德,不被高官厚祿或重重利誘所惑亂,不為窮達利害所動搖,蘇軾有許多精彩論述。他在嘉祐六年(1061)應制科試時所上進卷之一《伊尹論》中,贊美伊尹,引用孟子的話表達這一理念:伊尹在有莘國的郊外躬耕,是有定力的,如果不合其道,不合其義,雖然給他整個天下作為俸祿,他也不會接受。有道德的人,必有超出常人的品行。蘇軾指出“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將以自廣其心,使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為耳。后之君子,蓋亦嘗有其志矣,得失亂其中,而榮辱奪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公卿宰相這樣的官位十分顯赫了吧?千金財富十分誘人了吧?然而有道德的人,對此也有所不顧。他們要用“高世之行”,以超出普通世俗的品行使自己的心胸更為寬廣,使得對于窮困顯達和利益禍害都不再介意,這樣完善自身道德修為,才是真正想要有所作為的人。后世凡有道德之人,一般也曾有過他這樣的志氣,然而,心中總被得失利害攪亂,身外總有榮辱進退的干擾、糾纏,因而一生勞苦不息,奔走鉆營,到老死之際仍來不及實現自己的志向。
蘇軾從自己思想意識層面形成這種“不貪為寶”“物各有主”的基本認知,是他一生面對窮達利害不為所動的主要原因。當代黨員干部從思想深處形成這種防范意識和自律品格,才能真正守住“不想腐”的底線,坦然應對種種誘惑,“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黨風廉政建設,是廣大干部群眾始終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的“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一句,出自蘇東坡貶謫海南儋州期間所作的《范增論》。《荀子·勸學》中有“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的觀點,肉腐爛了就會生蛆,魚干枯了也會長蟲。對這一自然現象,蘇軾從社會學、心理學方面作出了新的解釋。他針對史上陳平施用離間計,項羽懷疑范增之事,提出自己獨到觀點:“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東西總是內部先腐爛,然后蟲子才會寄生。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條古訓是符合唯物辯證法原理的: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執政者腐敗的問題與物體腐爛的問題有相同之處,即內部先發生變化,自身有了弱點,為外力所侵,逐步形成質變的內在因素,繼而通過量變達到質變,最終在外部顯露出腐爛的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制定出臺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堅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立足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強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并且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在反腐敗斗爭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發表很多重要論述,形成許多著名的“金句”,如“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等。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當代治國理政的理念與思想,大量引用古代先賢的經典作品,包括多次引用蘇軾的相關詩文名句,以告誡全黨,要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首次將“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寫入黨代會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考察時強調:“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激勵子孫后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這正是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高度,堅持防微杜漸,實現防患未然,從根本上防止“而后蟲生之”的制度性安排。
1945年7月,黨的七大結束后,國民參政員黃炎培等人到訪延安,留下了黨史上著名的“窯洞對”。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里給出了第一個答案:“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專門講到“窯洞對”:“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我們黨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要從每一名黨員靈魂深處做起。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對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這一重大命題進行專門部署。要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既有黨的組織體系的制度規范,同時也要有家庭和個人的品德養成。“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更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注重個人清廉品德自我養成,注重子孫后代涵養家國情懷。
蘇軾離瓊渡海,在雷州途經西山寺興廉村凈行院,寫下“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的詩句。于常州彌留之際,他仍在最后一首詩中自我聲明:“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這是他一生從政四十年的最后總結,也是他一生堅守“清風明月”“物各有主”“不貪為寶”,經得住種種利害考驗的合格答卷。
近千年來,蘇軾清正廉潔的這份情懷,已經融匯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組成部分。對于“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為珍貴的”這份情懷,當代共產黨人要認真學習,深刻感悟,補上欠缺的課程,守住珍貴的情懷,在勇于自我革命、堅守“不想腐”底線的實踐之中,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展示每一名共產黨員“凜然照塵寰”的高風亮節,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奮進新征程保駕護航。
(海南省習近平文化思想宣講團成員、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