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物立傳常見,為一座城立傳少聞,為一座城的詩詞立傳,以我淺薄的見識,可能是第一次。本書作者韋明鏵,著名文化學者,對揚州不僅有深摯的感情,也有深厚的研究。他為揚州園林古建的修復和文史非遺的傳習,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從風景、人物、技藝、花木等四個方面,以有關揚州詩詞的角度,對揚州的歷史變革、風物民俗、古建美食等多方面進行剖析,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揚州,從而愛上揚州。
也許是為了呼應書名,全書無論是大篇的輯名還是小章的節名,用的皆是一句七言詩。不僅說明韋明鏵老師在詩詞方面富有才智,也讓揚州更是處處顯出詩意。揚州可謂詩都,每一片土地上都長有詩詞,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散發著詩性的光芒。文字尚未深讀,只看到輯節名,就有一種迫切閱讀的沖動。如輯名分別為“煙花三月下揚州”“玉人何處教吹簫”“紅橋風物眼中秋”“十里栽花算種田”,節名有“黃鸝飛上宮人斜”“流到瓜洲古渡頭”“明志沉箱杜十娘”“簡齋知遇鄭板橋”“人生只愛揚州住” 等。每一節都詩意萌動,每一句都詩波蕩漾。
描寫揚州的詩詞數以千計,作者總能在浩瀚的詩海中擷取最具代表的詩句加以解讀和論述。文章不是生硬的展示,而是處處有自己的考證和觀點,有些地方更是留下作者親歷的腳印。如作者為尋找曹寅畫像碑的蹤跡,在大虹橋和小金山等處都留下了身影。通過詩詞的解讀和延讀,讀者對揚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仿佛廣陵古城揭去了外面的皮囊,讓人看得更真切。原來揚州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例如有些古代的游戲、風俗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隱匿甚至消失,或不再流行而不被知曉。
再比如,揚州算是江南佳地,你可能想不到也曾流行騎馬射箭。汪士慎《觀走馬伎》:“北方有女逞嬌羞,能調駿馬來揚州。”說明馴馬者為北方來的女子。而董偉業《揚州竹枝詞》:“教場四面茶坊啟,把戲淮書雜色多。”說明現今依然存有地名的教場,原來不僅是軍士操練場,也是游戲場,而且茶坊四布,然當初的繁華早已褪去,只留下百姓安居樂業的市井之聲。
宮錦綺羅斗剪裁,說明揚州的織錦制衣行業也曾輝煌過。廣陵古城不僅有制衣局,現如今也依然保留有彩衣街。且在唐朝時期曾盛產氈帽,遠銷都城長安,風靡一時。不僅如此,桑蠶業也很發達,晚清至民國時才開始凋萎。自漢代始便有邗上農桑,在今蜀岡南麓、保障河邊,人稱“桑樹腳”。據說江都細君公主甚至將蠶桑種子帶到烏孫國,開辟了蠶桑織錦業的新天地。
美麗富庶的廣陵,不僅是歷史文化名城,有過太多的詩畫作品;而且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可謂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不僅市花瓊花有名,芍藥當時似乎更勝一籌,茉莉花也不甘示弱,才有膾炙人口的民歌《茉莉花》;不僅有市樹柳樹,也有眾多千年古銀杏,更是見證了揚州的歷史變遷。制造業方面,不僅造船業高度發達,鑄造銅鏡等方面也不容小覷。由于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贅述,唯有親讀方才會發覺揚州這本“書”真是耐人尋味,就像《揚州詩傳》這本書一樣知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
韋明鏵老師的《揚州詩傳》不僅帶你走進詩詞里的揚州,也帶你走進歷史深處的揚州。讀完會讓你驚嘆,原來揚州并不只有備受青睞的美食美景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且有許多你不曾知曉的方面。本書將帶你走進揚州的內心,從而生出新的情愫,愛的漣漪有如瘦西湖之水,蕩漾得愈加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