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北上》的同名電視劇在央視與愛奇藝同步開播。劇集由姚曉峰任總導演,金牌編劇趙冬苓操刀,集結白鹿、歐豪、胡軍等實力演員。該劇實時收視率峰值破3,位列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同時,更引爆口碑飆升與話題熱議。

大運河見證書寫中國故事
在電視劇《北上》勾勒的故事長卷里,大運河似一位緘默的見證人,悠悠流淌間,將沿岸人家的生活變遷盡收眼底。劇中聚焦運河從繁榮昌盛、漸趨落寞,再到重新煥發生機的三個關鍵階段,花街的運河人家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時代更迭中,勤勞勇敢的運河人始終順應變化,在傳承先輩智慧的同時不斷創新,最終實現了生活的蛻變與升華,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
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運河文化,早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憑借獨特的底蘊,它持續吸引著熱愛生活、懷揣夢想的人們投身其中,為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它也如一位慈祥的母親,哺育和潤澤著兩岸勤勞質樸的百姓,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綻放出獨有的地域光彩。
電視劇《北上》回首90年代至10年代的二十余年間,我國從工業、農業的發展階段,迎來運河航運的繁盛時期,再到京滬公路開通,傳統漕運逐漸衰敗,直至2014年運河申遺成功,運河段又重新煥發生機,步入全新發展階段。張楠
細節狂魔誠意滿分
有網友給《北上》的評價是“90后童年紀錄片”,這個評價還真的精準,《北上》這部年代劇算得上是細節狂魔,從人物的服化道到生活場景、建筑細節等各方個面的年代質感還原都讓觀眾有了一股穿越時空的錯覺。
比如在第一集中,有幾個鏡頭快速的掃過了本片幾個家庭的內部裝修環境,這些出鏡可能還沒有一兩秒的道具,很準確地交代出了這幾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習慣。馬奶奶家客廳里有點灰撲撲的山水畫,斗柜上蓋著藍色的印花布,因為潮濕已經有點發霉的墻壁,表現出馬奶奶生活非常節儉,接著鏡頭一轉馬思藝進了臥室,嶄新干凈的蚊帳、涼席和電風扇,明顯是馬奶奶為了迎接孫女特意添置的新物件。
人物的服裝造型細節也挺有趣的,謝天成是帶著大家跑船賺錢的老大,出場時腋下夾個黑皮夾戴個墨鏡,脖子上還掛個鏈子,梳著锃亮的大背頭,很有八九十年代發了點小財的老板派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化人邵秉義,發際線略高的發型,戴個近視眼鏡,嘴巴總向下撇著,聽人說話時習慣的皺眉,給人第一印象是個中年文青但有些郁郁不得志。
年代劇的年代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細節的真實,在這方面《北上》給出了誠意滿分的答卷。 沈昭
年代劇攪動“情懷殺”
從《南來北往》到《小巷人家》,再到剛開播的《北上》,一部又一部的年代劇持續攪動著各個年齡層觀眾的“情懷殺”。年代劇總能受到普遍喜愛與關注,這一類型劇集兼具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和個體記憶的自我性,多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共鳴,這些“老日子”里的溫暖故事,讓我們時常回望那些熱烈又純粹的成長印跡。
《小巷人家》聚焦市井生活,生動詮釋了中國人的那句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展現普通人在大時代中的堅韌與樂觀,很多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而《北上》則是青春史詩的敘事手法,圍繞運河邊六個少年的共同成長、相伴相知和北上打拼故事,探討的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融合,“運河”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一條河流,更是文化傳承與情感寄托的象征。
年代劇討喜,所以年代劇創作賽道也頗為擁擠,如何在守住年代劇特色的基礎上,再添新亮點新元素,也很考驗創作者,從目前播出的情況來看,《北上》發揮穩定,期待后續更亮眼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