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后的廣州灣商會會址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游玩觀賞。
作為老城區,赤坎有許多不同年代的老建筑,它們矗立在街頭巷尾,深嵌于城市肌理,歷經風雨滄桑,見證時代變遷,是一座座“開放式的城市博物館”,更與許許多多的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市民游客“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
近年來,赤坎加快推進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工作,讓老建筑留下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充滿煙火味的老社區煥發生機活力。以老建筑為切口,赤坎從時光深處繪出文旅精彩華章,于老舊巷弄里書寫溫暖民生答卷。
“修舊”續傳文脈 守護城市記憶
“千年古商埠、半部湛江史”。漫游赤坎老街,你可以看到,傳統民居、南洋、法式、歐式等各種風格建筑。此外,古井、寺廟、碼頭、名人舊居、民居舊宅散布在老街巷弄。目前,赤坎古商埠仍存有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79處。
老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記錄本”,見證了赤坎古商埠繁盛的輝煌歷史,也承載著城市記憶。保護老建筑,本質上就是保護那些彌足珍貴的歲月痕跡和文化印記。
為再現老街歷史建筑的風貌,近年來,赤坎加快推進古商埠保育活化利用項目,積極推動歷史建筑保護性修復,讓老建筑“留下來”,使其“延年益壽”。
被列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廣州灣商會會址,是古商埠保育活化利用項目的典型案例,在推進修復過程中,堅持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活化”。
“在修復過程中我們對會址內1925年的黑紅黃色水泥花磚進行了復原,整個空間的色彩設計也進行呼應,外墻則根據近期圖片資料采用了大面積的黃色墻面涂裝。”赤坎區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頭戴簪花、身著漢服的李同學被廣州灣商會會址風格別致的法國鐘樓式建筑吸引,先是拍照、打卡,隨后用手機掃一掃墻上的二維碼,了解這座百年建筑的歷史。走進建筑內部,“小林漫畫”閱讀空間一幅幅詼諧幽默的漫畫作品,讓年輕人感覺很“療愈”。李同學說,這趟老街之旅,既“舊”又“新”,是一次很獨特的旅游體驗。
以用促保、激發活力,是對歷史建筑的最大保護。赤坎老街創新探索歷史建筑再利用,以點位建設為載體,每完成一批新的點位修繕改造,就打造不同的歷史文化體驗場景。
清代末年的大昌商鋪,成為街坊聽戲曲、講古的戲社;昔日的“廣州灣第一照相館”——靜園,經過修繕活化為“歲月如光”主題展覽館;舊“染房街”上,廣州灣國際通道館、廣湛同心展覽布展等建成對外開放,打造非遺文創一條街。
“赤坎古建筑文物眾多,又集中在赤坎老街片區,我們想以城市歷史和發展為展示主題,打造一個具有引領城市文化、弘揚城市精神、搭建城市多元文化交流平臺等功能的博物館集群。”赤坎區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赤坎正加快推進森園、潤園等建筑單體改造活化,指導古商埠系列展館精心布展,舉辦博物館奇妙夜等特色活動,加快形成粵西地區規模最大的展館集群,為人們觸摸歷史深處的古商埠提供豐富的載體。
大德路129號小區原雜草叢生的閑置空地改造為運動休閑廣場。
共建“好社區” 老街“活起來”
對于老街,赤坎不僅要打造游客游玩的“靚景區”,更把古商埠街區改造作為民生工程推進,致力打造居民舒心生活的“好社區”。
古商埠保育活化項目二期工程對48個單體點位進行改造,有效解決了公房修繕、道路改造、雨污分流、燈光亮化等群眾急難愁盼難題。全面開展街區危房綜合整治,加快消除老房屋安全隱患。目前,已對一批空置危房或有經濟價值房屋進行修繕維護,讓符合條件的居民回遷,妥善安置公房住戶。
社區參與,對于歷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舉辦“赤坎故事全民講”,以“專家講+全民講”講深講透歷史文化街區故事、廣州灣故事;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老街活化保護,招引更多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創客進駐老街,引入特色茶館、精品咖啡館、人文書店等吸引年輕人消費的新業態,開放一批公共文化展示空間、人才驛站、展館、文創商鋪……老街“活”了起來。
原居民愿意回到老街居住,外面的人愿意來創業,赤坎進入保護利用、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
老小區換新顏 幸福“舊地升溫”
赤坎一直是湛江政治商業文化中心,這里是大批機關單位辦公場所所在地,也是廣大職工群眾安居之所在,分布著不同年代的老舊住宅小區。
行走在赤坎老城區,往往可以在一條街巷上同時看到石米墻、馬賽克、瓷磚墻等不同材料工藝外墻,不盡相同的建筑風格的老舊住宅區。它們成了城市記憶、片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建筑,在我們社區都能看到,可以說這里是‘城市建筑博物館’。”步行在寸金街道九二一社區大德路、立新路一帶,社區黨支部書記謝康鳳指著一幢幢建筑,不假思索地說出建筑物建于哪個年代,產權屬于哪個單位,共有多少住戶。
據統計,赤坎區2000年以前建成、亟須改造的老舊小區300多個,大致可以分為政府機關單位宿舍小區、企事業單位宿舍小區、早期商品住宅小區、無人管理小區4種類型。這些小區普遍存在大量環境差、設施缺、破損大、管理亂等“通病”,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赤坎區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提升城市品質、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298個老舊小區改造。大德路129號小區是改造最為出彩的樣板。
傾斜的危墻改造為文化墻,再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場景,閑置空地改造為運動休閑廣場,雜亂無章的“三線”重新規范布置,陡坡上加裝了扶手,居民用閑置的綠植打造出一方景觀。冬日暖陽之下,以黃色為主調的大德路129號小區顯得溫暖又帶有懷舊風。
該小區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有69戶居民、9棟樓房,小區產權分屬多個單位和公司,改造前,排水排污堵塞、樓面發黑脫落、環境衛生差。
“以前這里雜草叢生,臭氣熏天,蚊子又多。現在環境舒服多了,我們大家都很滿意。”在運動休閑區和兒子打羽毛球的陳女士5年前開始租住在此,她說,改造后的小區居住環境大為提升,讓一家人“進城”后能安心生活,大人做生意,小孩在附近學校讀書。
在南橋街道百園社區,23個零散老舊小區連片實施統一規劃改造,讓小區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在此基礎上,社區以入選省住建廳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項目、湛江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社區為契機,聚焦人民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幼”設施建設,不斷滿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改造或建設小區及周邊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等,拓展生活圈的服務半徑,整體提升片區生活環境。
2020年以來,赤坎區累計投入約7億元資金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惠及3.15萬戶居民,推動居民生活質量“原地升級”,幸福感、獲得感“舊地”提升。
南橋街道百園社區一小區升級改造后,人居環境更舒適。
深化共治共享 讓老小區“常新”
保障改造好的老舊小區“常新”,做好老舊小區管理“后半篇文章”尤為重要。
中華街道的市糖煙酒公司宿舍小區建于上世紀70年代早期,2022年5月改造完成后,實現大變樣、換新顏。智能充電樁、視頻監控、消防器械等投用,讓居民安全感滿滿。小區值班室墻上張貼著一張顯眼的小區文明公約,“自覺整理門前衛生、公共通道不能停放車輛、養寵物要防疫……”小區文明公約里7條倡議由小區住戶一戶一句擬定。
改造完成后,小區業主在小區黨小組、小區管委會帶領下,齊心參與小區治理,健全系列小區自治管理制度,小區從“無物業、無管理、無門禁”小區變成了宜居和諧的小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大大增強。
“大院是我們自己的家園,我們把大院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鄰里關系比較和睦。現在小區環境和管理好了,房子租金也漲了,還有部分住戶重返小區居住。”在此居住近40年的吳伯是小區3名值班員之一,每天輪流值班,熱心維護小區環境。
針對老舊小區改造后引入物業比例不高、管理維護服務跟不上的難題,赤坎創新“大物業”管理模式。鼓勵引導改造小區組建業主委員會或成立居民自治互助小組,在條件成熟的小區引進物業管理,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通過業主繳交物業管理費+小區停車位、廣告位等公共資源租賃收益,多措并舉保障物業管理服務經費,建立完善微利可持續的長效發展機制。
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赤坎通過老舊小區改造,不斷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助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