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港突擊隊師生繪制“北坡游魚”墻繪。
每年的暑期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了廣泛接觸社會、增長見識、鍛煉成才的平臺,在促進青年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服務社會和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大學生專業優勢和資源,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力量。這個暑假,廣東醫科大學“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青年們走進田頭鄉間、走進博物館、走進排練場,追尋非遺足跡,講好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故事。
為弘揚醒獅文化建言獻策
在遂溪縣,由廣東醫科大學學生記者組建的“風雨同行”突擊隊深入遂溪縣龍灣村、孔子文化城、遂溪文化館等地,與多位非遺傳承人進行訪談,參觀、記錄和學習了非遺文化知識,同時圍繞非遺文化的社會普及度和宣傳力度以及文旅與非遺的結合情況展開了調研。
隊長鄒芊芊在調研中發現,以國家級非遺項目遂溪醒獅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發展面臨著多重挑戰。“我們分析了562份回收到的有效問卷,發現宣傳力度薄弱、認知形象模糊、經濟變現困難及非遺傳承受阻等因素,共同構成了非遺‘活’起來的瓶頸,進而影響了遂溪非遺文旅資源的多元化發展。”
隊員們在調研報告中也給出了具體建議:一是加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策略,利用現代科技提升宣傳效果;二是打造醒獅特色IP,明確市場定位,增強品牌吸引力;三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游客體驗感;四是強化傳承人體系,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資助及人才培養等手段,確保非遺技藝得到有效傳承。同時,推動“非遺+”創新模式,探索與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領域融合發展,拓寬變現渠道,促進遂溪非遺文旅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打造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旅游品牌。
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凱麗博士全程跟隊參與了這次調研。她表示,很開心看到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主動探索和熱情投入,本次活動不僅展現了他們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體現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與認同。
多彩墻繪展現非遺魅力
“你們很有創意,畫得很好,好像是一群被醫學‘耽誤’的畫家。”在遂溪縣北坡鎮,廣東醫科大學尋港突擊隊的師生將非遺文化“北坡游魚”變為多彩墻繪,群眾對此連連稱贊。
今年是尋港突擊隊來到北坡的第二年,去年,該團隊獲評廣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優秀團隊。今年團隊除開展非遺墻繪活動外,還策劃了手繪魚燈、風箏繪非遺等內容,帶領當地村民和孩子提升對非遺文化的認同。廣東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敘事繪畫治療師葉馨老師是這支隊伍的指導老師,她指出,醫學生走進鄉村,以后現代敘事的方式為導向,深入探尋非遺文化、風土人情,講述多元的手藝人與非遺傳承的故事,既培養醫學生的敘事素養,同時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與城市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遂溪縣草潭鎮新港村里的小廣場上,“繪鄉繪色”突擊隊的醒獅墻繪同樣受到村民點贊。隊員們致力于將青春的筆觸留在鄉村,為鄉村注入蓬勃的朝氣。隊長譚雅萌同學表示:“我們的墻繪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這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非遺傳播不遺余力
廣東醫科大學“知行青春”工作室志愿服務隊,同樣做起了非遺的傳播者,這次他們將漆扇藝術帶進了坡頭區南調街道南調小學。隊員們不僅帶領小朋友們深入學習漆扇的背景文化,了解其歷史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還帶著孩子們制作起來。在隊員們的幫助下,孩子們依次體驗扇面固定、底色處理、繪制工藝、上光工藝、裝飾工藝這幾個漆扇制作步驟,“看到小朋友們對漆扇產生了濃厚興趣,我感到非常自豪,這也是我們課程的價值體現之處。”劉浩茹同學如是說道。
“每一年,同學們都讓我非常感動。”連續多年都來看望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學生的廣東醫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表示,同學們在大熱天沒有選擇躲在空調房中享受,而是把鄉村田野當作廣闊課堂,在社會實踐中歷練真本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策劃、組織、協調能力,在艱苦的環境條件下堅持為人民服務,“我為同學們點贊!”
2023年,廣東醫科大學再獲“全國暑期實踐大學TOP10”,也是全國唯一連續8年獲此殊榮的高校。2016年以來,該校共組織1.8萬余名青年投身暑期社會實踐,足跡遍布全國17個省份的276個鄉鎮,累計服務群眾超過70萬人次。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