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西坑村。
近年來,湛江經開區東山街道西坑村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持續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積極發掘弘揚紅色文化,科學合理發展特色產業,厚植和美鄉村幸福底色。去年,西坑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人居環境持續提升 扮靚鄉村增“顏值”
西坑村全面推進人居環境優化提升行動,通過實施改危、改水、改廁、改圈、改巷、改電工程,推進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建設,加快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西坑村干部群眾克服“等靠、觀望”的思想,積極自籌資金,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通過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容面貌煥然一新。該村還建立了保潔長效機制,設立兩個垃圾收集點,安排8名專職保潔人員,實行門前“三包”,垃圾處理實現“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建設干凈整潔的村貌。
在綠美生態建設中,鄉賢、村干部發揮帶頭作用,自費改造村中丟荒地,發動村民參與農村綠化建設。近10名村民自愿讓出10多畝老宅基地,建設休閑公園和復綠美化。
西坑村除了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外,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近500萬元,推進休閑文化廣場、文化樓、生態山塘改造、排污工程等項目建設,建設革命陳列室、籃球場、健身路徑、文化長廊、廉政廣場等文化設施。
如今,村中自籌資金新建的村前休閑廣場,建設了“仁園”“善園”“德園”“福園”四個小公園和“清風園”,綠草盈盈,鮮花點綴。村民有了休閑、健身、讀書的好去處,實現“顏值”“氣質”雙提升。
厚植鄉土文化 涵養文明新風
鄉村環境美了、“顏值”高了,如何豐富鄉村“內涵”,扎實推進鄉村文明建設?
近年來,在市、區老促會的指導下,按照湛江市“紅色村莊100”建設要求,結合廣東“十大美麗宜居鄉村”標準,西坑村黨支部利用專項資金和發動群眾籌資,積極打造紅色文化陣地,搶修維護了多處革命遺址,建設了革命校史室、村革命斗爭史室、農會農具展室、革命小書屋等陳列室。
同時,村黨支部爭取駐村單位區紀委的支持,建成“風清氣正”廉政園,以“紅色文化”和“廉政文化”引領鄉村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
西坑村還修繕了“進士井”,打造了村訓墻、革命小故事一條巷,在村內主要干道、文化廣場增設公益宣傳欄、文化墻,打造紅色基因和宜居農村文化。
去年以來,該村組建了一支特色宣講隊,以視頻、橫幅、宣傳小冊、讀書會、講座等形式廣泛宣傳老區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以紅色文化推動鄉村新發展。
在推動鄉村文化設施提檔升級的同時,西坑村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
“咚、咚、咚咚咚……”盛夏周末的傍晚,西坑村文化廣場上鼓聲陣陣。農閑的婦女們手持鼓槌,身著統一的服裝,輾轉騰挪、揮汗如雨,系在腰間的鼓發出清脆的聲響,時而輕快,時而緊湊,奏出了熱鬧的氛圍。這是西坑村村民組成的腰鼓隊在盡情表演。該表演隊常在街道大型活動中展演,成為該村一張名片。
另外,西坑村還舉行“村晚”等大型活動,向村民獻上豐富多彩的節目表演,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發展特色經濟 拓寬富村裕民新路
隨著文化陣地的建成,西坑村成為了紅色教育基地,吸引許多單位前來開展黨建教育活動。另外,該村成為外地游客自駕游的打卡地,一批農家樂應運而生。
西坑村立足生態、旅游、農業資源和紅色文化優勢,發展農業種植及文旅融合特色經濟,拓寬富村裕民新路。
西坑村家家戶戶庭前屋后種有木菠蘿、荔枝、芒果、龍眼、黃皮等果樹。尤其木菠蘿苞甜脆、香清醇,是東海島代表性的水果,該村被稱為“木菠蘿之鄉”。
西坑村以打造“木菠蘿之鄉”為主線,鼓勵和引導農戶家庭盤活院落資源,助力建設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小公園等,積極發展庭院種植、養殖、農家樂、旅游等鄉村特色產業,打造“菠蘿一條街”,探索有“顏值”有“價值”的庭院經濟路徑。
另外,西坑村探索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鄉村休閑游示范點。同時,村干部發揮“泥水匠村”優勢,引導村民建設省道S288“一條商街”,發展個體戶“建材行業”商鋪,目前初顯成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