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主辦機關刊物《南方》雜志微信公眾號以“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國寶’的紅樹林,何以在湛江綻放美麗”為題,發布專題推文宣傳報道湛江紅樹林。
“我們一定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所學和所研,將紅樹林守護好,并努力挖掘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價值,科技助力紅樹林轉變為‘金樹林’。”接受《南方》雜志采訪時,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的丁新原博士如是說,他一直潛心致力于紅樹林的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研究。
每個月,丁新原都會和同事們走訪保護區內的5個紅樹林種養耦合野外長期定位觀測試驗基地,金牛島紅樹林片區便是其中之一。丁新原所在的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是粵西成立的首家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發與示范探索”,正是中心基于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所開展的核心研究工作。
紅樹林種養耦合系統,是指遵循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依據物種共生互補原理,結合利益相關者需求、環境容納能力、沖突解決機制、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等因素,在宜林塘基、堆島種植紅樹林,在養殖塘、潮溝養殖水產品,形成紅樹林-水域(潮溝)-裸灘交錯的種養耦合布局。
據介紹,中國紅樹林植物種類有37種,面積近3萬公頃,分布于粵桂瓊閩浙和港澳臺地區。廣東省紅樹林面積1.2萬余公頃,其中尤以湛江市分布最多。
“我們日常監測的對象覆蓋紅樹植被、生物群落、水體/底質環境、水文潮汐/氣象因子等,實現了對紅樹林的全方位觀測與研究。”丁新原表示,紅樹林種養耦合系統的研發推廣能夠推動紅樹林資源在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實現三贏。以“海洋果樹”白骨壤為例,丁新原介紹在經濟價值方面,白骨壤每畝可采摘量約400kg,每畝可直接創收1200-2000元。此外,在固碳增匯方面,白骨壤是我國分布范圍最廣、分布面積僅次于桐花樹的鄉土優勢紅樹植物,潛在藍碳價值也較大。
2021年底,湛江正式提出打造“紅樹林之城”。同時,印發了《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打響‘紅樹林之城’特色品牌,讓‘湛江紅樹林’成為廣東生態建設的新名片”。
根據國家《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和《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是我國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的主戰場,而湛江又是重中之重,特別是其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量占比31.1%,位居全國城市之首。
“當前退塘還林是我國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的主攻方向,湛江市現有養殖塘多為歷史紅樹林分布區,在養殖塘內開展兼具紅樹林營造修復和可持續生計的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發與示范推廣意義重大。”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學術主任廖寶文研究員介紹,特別是湛江市通明海周邊養殖塘內部分布的紅樹林面積僅有414.4公頃,潛在的基于紅樹林種養耦合的生態修復可實施空間很大。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名譽院長麥康森看來,對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十分必要和緊迫。“紅樹林在碳庫、魚類工廠、海岸防御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譽為維持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生存與生活的重要生態系統。”
面對目前全球的紅樹林面積正在急劇減少的現狀,麥康森表示,湛江市未來5年需要營造紅樹林面積2813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面積1370公頃,任務十分艱巨。
“我們立足通明海周邊區域進行的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發,既能有效遏制當前紅樹林養殖塘的植被退化問題,實現紅樹林保護與社會經濟平衡發展;又可支撐湛江市完成至少近1/4(約700公頃)的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推動廣東省乃至全國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的高質量完成。”丁新原表示。
(編輯/陳廣灝 值班主任/何杰 值班編委/林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