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的湛江紅樹林。
2月12日—13日,中國(湛江)紅樹林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高端論壇暨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國家創新聯盟第三次大會在湛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樹林及相關領域的職能部門、科研院校、社會團體與企業代表共300余人齊聚一堂,圍繞“點‘湛’紅樹林,擁抱海洋藍”主題,共同研討交流紅樹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戰略、新格局,以推動湛江“紅樹林之城”建設和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
此次大會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指導,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國家創新聯盟、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聯合主辦,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和湛江市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等協辦。
湛江未來:海更藍林更“紅”
麥康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一級研究員):湛江是中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且種類十分豐富,紅樹林是湛江極具特色與優勢的城市名片。湛江基于自身特色優勢資源和條件,提出建設“紅樹林之城”,是對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紅樹林在碳庫、魚類工廠、海岸防御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譽為維持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生存與生活的重要生態系統。然而,目前全球的紅樹林面積正在急劇減少,因其減少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對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十分必要和緊迫。
我由衷希望,無論是專家學者或行業代表,還是政府管理者或社會公眾,大家要攜起手來,為紅樹林的修復和保護貢獻智慧和力量。
祝福湛江,未來海更藍水更清林更“紅”!
價值非凡:涉生態經濟文化
冉東亞(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二級巡視員):紅樹林具有重大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在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凈化海水、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020年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明確了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基本原則、行動目標和任務安排。
2021年以來,國家林草局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的貫徹實施,與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手冊》,指導各省區有序開展種苗培育、良種選育和標準制定等方面工作;加強紅樹林保護地管理,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過程中,嚴格控制將紅樹林、紅樹林宜林地以及養殖塘調出保護地;強化科技支撐,組建了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國家創新聯盟。
2022年6月1日,《濕地保護法》正式頒布實施,為全社會強化紅樹林保護修復提供了法律遵循,推進了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力度。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組織編制完成紅樹林保護修復相關技術標準規范,提升紅樹林保護修復水平;以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為主線,進一步加強提高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的管理水平;開展一系列的國際合作,推進我國紅樹林的生態保護修復進程。
營造任務:湛江占全省逾半
康晉斌(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紅樹林保護工作,創新性提出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廣東省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印發實施,并在江門鎮海灣、湛江雷州半島沿岸率先開展首批示范區建設工作。
我們還積極推動廣東紅樹林保護修復管理試點方案印發實施,在湛江等地打造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模式。目前我們正在編制《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規劃(2021—2025年)》,計劃出臺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技術等指引,進一步指導營造修復工作。我們將紅樹林營造修復,作為中央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和省級自然資源生態修復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內容。我們還制定了紅樹林營造修復獎懲措施。
廣東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湛江紅樹林面積占全省的60%,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濕地生態恢復的成功范例。近年來,湛江在紅樹林保護修復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開發了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為紅樹林生態價值實現途徑提供了示范。湛江還在東海島建設了全省首個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共存模式試驗基地。與此同時,湛江也承擔了全省超過50%營造任務。
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廖寶文(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兼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學術主任):舉辦本次高端論壇,為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建言獻策,匯聚全國各地的著名專家學者與行業精英,聚焦紅樹林濕地修復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紅樹林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紅樹林濕地監測管理與生物多樣性。通過論壇開展集中研討,可進一步提高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的科技含量,提升湛江城市的美譽度與知名度,把紅樹林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同時有助于湛江建設高端智庫,遴選一些好的想法、學術價值高的項目。
在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方面,我建議:要做好湛江紅樹林保護修復規劃,做到宜林則林,宜灘則灘,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打造萬畝級紅樹林綜合示范區,尤其是紅樹林種植+水產養殖耦合示范區,積極完成上級下達的紅樹林保護與修復任務。利用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公益平臺,提高公眾對紅樹林建設的投入性與參與性。利用好國家對營造紅樹林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耦合共存:和百姓生活融合
范航清(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研究員):湛江積極探索紅樹林生態修復和養殖塘耦合共存模式,這種模式的亮點在于因地制宜,將植物生長、動物生長和百姓生活融為一體,讓群眾能夠直接看到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平衡紅樹林種植與百姓生計,對生物多樣性具有促進作用。我建議湛江,在持續保護、修復紅樹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來發展特色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的綜合利用。比如紅樹林生態旅游,甚至是大健康產業等,都可以綜合考慮。
生態旅游:打造成全國樣板
王文卿(廈門大學教授):湛江在推進紅樹林等重要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開展退塘還林、退塘還濕等方面可積極探索。比如,在魚塘退養時,并不是單純地把魚塘填平并種上紅樹林,其實可以把種植紅樹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老百姓的養殖進行統一考慮,適當地開展一些生態養殖。湛江是國內最具備大規模開展紅樹林深度旅游的條件的地方,可以將紅樹林水上游、生態養殖、美食等結合起來,打造成全國的生態旅游樣板。
湛江要學習借鑒深圳、廈門等城市的做法和經驗,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對紅樹林實現科學管理、科學修復、科學利用。
任務繁重:要化壓力為動力
辛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教授):湛江紅樹林發現了許多在其他地方已經非常罕見的珍稀瀕危植物小種群,而且目前狀態還是比較好的,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
根據國家《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和《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到2025年,湛江計劃營造紅樹林面積2813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面積1370公頃,任務很重。可以說,全國紅樹林的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能不能完成,主要是看廣東,而廣東則主要是看湛江。要將壓力轉化為驅動力,加大人工修復力度,在此基礎上發展文旅,進一步推動“紅樹林之城”建設,助力湛江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