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地、裝模、播種、蓋薄膜……眼下,正處于春耕春種時節,走進位于徐聞龍塘鎮的徐聞縣穗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水稻育種基地,只見數十名村民分工合作,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

而在該公司另一育種基地,數十名村民挽著褲腳、埋頭彎腰于田間,起苗、挑運、插秧,嫻熟地插下一株株嫩苗,所過之處,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秧苗。“這里的父本秧苗已于前幾天插好了,一周內要完成母本插秧工作,這樣能讓水稻父本、母本花期相同,利于授粉,以此來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的結實率和產量。”基地負責人包聲適介紹說,此次制種主要有吉豐優系列及絲苗米,它們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產量將會更高。

包聲適是徐聞的種糧大戶,種植水稻2000多畝,還與廣東華茂種業公司及華農種業推廣中心等種業公司及科研機構合作,種植稻種1500多畝,每造制種75萬斤,可種稻田30多萬畝。基地實行訂制農業模式,培育的種子由種業公司和科研機構回收推廣。
“種業事業,關乎國家的糧食安全和長遠發展。我們響應國家號召,努力打造種業產業園,為中國種業發展貢獻‘湛江芯’力量。”包聲適說,他從事農業數十年,種過水果、種過桉樹,近年積極響應“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號召,承包一些鄉鎮的閑置地發展水稻種植,并通過“科技支持+企業支撐+鎮村落地”的新模式,大力實施“種業振興”“科技興農”戰略,保障國家種子種苗安全,推動水稻產業健康發展。

“這邊就是新植試驗地,因為目前早晚溫差比較大,所以蓋膜種植。”包聲適說,每個水稻品種是有區域性的,品種引進來都要觀察,要篩選出優良的品種,就如同選美一樣,幾十個美女最終選出冠亞季軍。基地采取邊繁邊試的方式,好的品種加速繁殖,差的淘汰處理。
在包聲適看來,在湛江發展種業事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特別是可以給當地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家門口就業崗位。“我們承包多片閑置地打造種苗基地,平時雇用工人20多人,用工旺季達100多人,真正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
隨著該種業基地的逐步成熟,也引起全國水稻專家的關注。近日,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也入駐該基地,該中心首席專家林青山帶領專家團隊到基地試驗水稻新品種,目前種下的40多畝種苗已經返青,下一步計劃擴大種苗面積200多畝,助力徐聞龍塘水稻種業產業做大做強做成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