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縣粵黑合作“稻稻薯”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冬種馬鈴薯迎來豐收。 記者 陳荔雅 攝
眼下,正值冬種馬鈴薯收獲季,遂溪縣粵黑合作“稻稻薯”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大家忙著整理田壟、撿土豆、打包,一輛輛大貨車停靠在機耕路上,一袋袋馬鈴薯裝車待發。
“今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00畝,近期每天發車約100噸,訂單式種植模式有效解決了銷路與價格問題,農戶收入有保障。”黑龍江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副理事長、遂溪縣龍薯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加建告訴記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近年來,憑借粵黑合作的“東風”,在兩地領導的牽線下,習慣“貓冬”的黑龍江農民帶著閑置的農業裝備以及優質的薯種來到溫暖的南國之濱,變“冬閑”為“冬種”,并逐漸形成“稻稻薯”種植模式,在雷州半島上闖出了一條“北薯南種”的致富路。
緣分始于2014年,望奎龍薯聯社嘗試在遂溪縣草潭鎮流轉了500畝試驗田,用于種植馬鈴薯。當年,試驗田畝產達5000斤,每畝純收益2000元。馬鈴薯收獲后接茬種植青貯玉米,每畝又收入600元。
如此可觀的種植收益,讓望奎縣委、縣政府開始把“北薯南種”列為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途徑,不但積極出面解決了大型機械運輸、用水、資金等問題,還協助龍薯聯社與大公司簽訂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常年合作經營協議,產品由企業全部收購,解決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稻-稻-薯”的種植經驗為遂溪當地農民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從種到收“一條龍”作業的現代化大農業經營模式,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雙贏。
“北薯南種”的成功經驗促使“北社南營”加速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目前,龍薯聯社種植面積已從500畝發展到13000畝,種植品種從最初的土豆、玉米兩茬,不斷擴展到土豆、地瓜、西瓜、鮮食玉米、青貯玉米等多茬作物,年可實現利潤近1500萬元。繼2017年位于湛江市中心的望奎農產品體驗店開業并受熱捧后,位于遂溪縣遂城新中心市場一樓黃金鋪位的“雙龍”農產品體驗店也正式營業。
常加建介紹,當前,龍薯聯社正在實施粵黑省際現代農業產業園“稻-稻-薯”生產模式項目工作計劃,在遂溪縣交通方便位置租用(流轉)一千畝以上、農田基礎設施較好的連片水田,作為項目的核心研究試驗示范基地,預計今年底完成選點租地、建設和完善機耕道路、標準面積田塊、排灌系統、輔助設施設備等基礎設施。
項目設計要求,從晚種開始,開展標準化“稻-稻-薯”生產模式試驗示范和現代農業相關技術研究試驗,同步引入互聯網+、無人機、人工智能、5G農業項目研究團隊,實施項目內容,全方位提升“稻-稻-薯”生產效率和效益,打造全新的人工智能、無人機和互聯網加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下一步,聯社將積極推廣粵黑兩省合作“稻-稻-薯”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做強做大“稻-稻-薯”現代農業產業鏈,推動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