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難?業主征詢出資難?這“老大難”問題在經開區樂華街道觀海社區東海置業小區卻能迎刃而解,而這個小區竟然還是無物業的自管小區。在此過程中,街道、社區黨委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推行“黨建引領+老舊小區自治”模式,充分調動居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形成凝聚攻堅的合力,成為了新時代社區治理鮮活案例。(據12月6日《湛江日報》)
舊樓加裝電梯,既是“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民生項目,也是頗費物力財力精力的實事工程。這幾年,湛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在加大資金補貼力度、開通審批“綠色通道”等方面持續發力,讓加裝電梯駛上快車道。但要把這件實事真正辦好,最核心的在于凝聚人心、增進互信。
其實,對于加裝電梯的好處,每位居民心里都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賬:既改善居住條件,也能讓房產增值,與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但畢竟“百姓百姓百條心”,同一單位樓內的住戶居住的樓層不同、家庭狀況不一,對加裝電梯的迫切性也就不盡相同。諸如會否影響樓宇結構安全、低層采光和日照等擔憂,無形中會增加居民形成統一意見的難度,倘若某個環節處理不好,就會使加裝工程一拖再拖甚至“胎死腹中”。
破解這些“老大難”,關鍵要創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回應好各方訴求,協調好各方利益。一方面要完善議事制度,所謂“有事好商量”,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區統籌協調的功能,本著公開透明、充分協商、兼顧各方的原則,通過邀請權威專家、業內人士釋疑解惑,給出明確意見,拿出具體方案,不遮掩,不含糊,盡最大努力找到讓左鄰右舍都滿意的最大公約數。另一方面要完善溝通鏈條,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當好“老娘舅”,廣泛、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想盡辦法打消居民顧慮、形成統一意見,把矛盾問題逐個解決好,把鄰里糾紛一一調解好。
舊樓加裝電梯的過程,亦是對社區關系、鄰里關系的一次全面重構。在這中間,打好情感牌至關重要。多一些集思廣益,少一點事不關己;多一些換位思考,少一點自以為是;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計較,在互商互諒、互敬互信中破解“信任危機”,就會讓家庭更和美、鄰里更和睦、小區更和諧。
小區治理需要創新思維,體現在舊樓加裝電梯上,“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堅持共治共贏,過好“民意關”,就一定能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合力共為,讓加裝電梯這樣的“家門口的幸?!痹缛盏絹怼?/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