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農民,每天在土地上忙碌著。但他卻不同于普通農民,他鉆研書法,收藏石器、古玩、名人書畫等,甚至開過個人書法展、收藏展。
為了夢想,數十年來,他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努力。他,就是湛江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湛江攝影家協會會員、雷州市北和鎮官田村村民陳小寧。

陳小寧在把玩瓷器
執著追逐書畫夢
在堆滿古玩的“雪齋”工作室,陳小寧坐在桌前,他左手壓按著宣紙和一本《史墻銘》,右手握著一支毛筆,在“輕描淡寫”之中,一個個粗獷峻峭的篆體字躍然紙上。寫篆書,是陳小寧最擅長的,也源于多年的勤學苦練。
早在讀初一時,他就開始跟隨吳震寰、黎起榮等書法名家學習書法,還臨習了十多年的顏楷《勤禮碑》《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為日后書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5年,他在湛江化工中專學校讀書時,成功地舉辦了個人書法展,成為該校創辦以來第一個書法展,曾轟動一時。
后來,他開始專攻篆書,遍臨《大盂鼎》《散氏盤》《石鼓文》《史墻銘》等大量古代名碑法帖。近年又開始臨摹明清時期的篆書大家楊沂孫、黃士陵、鄧石如、吳昌碩的篆書名帖,特別是吳昌碩晚年的篆書力作《心經》,他下了很深苦功夫,一遍又一遍反復臨習,慢慢體會帖中結體松緊、對稱、兼讓、穿插、移位,用筆中的方圓、長短等特點。融百家于一爐,加上自身的文化修養,形成了獨特的個人篆書風格,用筆圓渾、厚重、古樸。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1988年至今,他已在書法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了30個春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獲了喜人的成績。1996年,書法作品入選湛江市首屆百匯杯少兒書畫展;2003年,在首屆中國醫藥書畫藝術展中榮獲精品獎;2009年,書法作品入選湛江市紅橙杯書法大展;2009年,書法作品參加雷州市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暨雷州市博物館(新館)開館慶典展覽;2017年,書法作品入選湛江市“鐘靈毓秀,美好麻章”書畫展等。此外,還有大量書法作品發表于《中國書畫報》《書法報》《青少年書法報》《書法導報》;書畫作品入編《雷州市國畫作品集》《百首詩詞詠雷州書法作品集》《雷州人書法展作品集》《湛江紅江橙杯書法作品集》等,并有一批作品被圖書館、博物館、收藏家等收藏。
作為一名農民,陳小寧能走到今天,除了他心中那份對藝術的癡愛外,就是理解他、支持他的家人。每每提起這些,他都心存感激,感激在求學路上所有幫助過他的人,更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書畫作品能取得更大成績,以回饋大家的幫助。

致力傳承石器文化
在雷州市北和鎮,提起陳小寧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認識,因為他的書畫與攝影使他在北和這個小鎮小有名氣。10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他又迷上了石器,走上石頭收藏之路,被人稱為“石癡”。
在古石器收藏品中,陳小寧稱最喜愛石權,所以石權也收集得最多。石權,俗稱“石稱砣”,它是古代一種稱量工具。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石權,一直使用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石權慢慢被鐵權或更為先進的稱量工具所代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收藏家的寵物。
記者看到,在他收藏的石權中,有方的,有圓的,有菱形的……形狀不一,大小各異,足足有50多個。他說,閑暇時,慢慢地欣賞這些石權,會領悟到很多東西,更佩服古人的聰明智慧。
在他的石器收藏品中,石硯也是他比較多的藏品之一。截至目前,他已經收藏了30多個石硯,形狀五花八門,雕工有粗有細。這些歷史與文化相結合的石硯,令他情有獨鐘。他告訴記者,每當收集到一個石硯,總讓他激動不已,晨夕把玩。特別是2014年4月的一天,他到雷州市龍門鎮潮溪村采風,無意中在一位老爺爺居住的古民居墻角,發現了一個圓形古石硯。這令他眼睛一亮,打算將這個古硯買下來帶回家。可是,那位老爺爺無論多少錢都不肯賣。
回家后,他時刻惦記著那個石硯,甚至連飯都吃不香。不久,他買了不少水果到老人家中,再次與其“磨嘴皮”,還是無功而返。但是他并不就此罷休,特地邀上老人的一位好友,一起去拜訪老爺爺。老人被他真情所感動,最終將這個石硯賣給了他。
“這些石器,是古人遺留下來文化藝術結晶,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石器已經失去了他的使用價值,漸漸被人們所拋棄,或者埋沒于地下,或者用來鋪路,留存下來的古石器越來越少了。”陳小寧說,鑒于這些原因,他打算繼續收集更多石器,將來建一間家庭式石器博物館,讓更多人參觀學習,更好地傳承石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