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海燕等一批雷歌愛好者建立雷歌微信群,通過科學管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讓傳統文化煥發風采(詳見本報10月31日4版《盤活“非遺”唱響文化自信 微信群里雷歌飛》)。近日,市文聯副主席黃彩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創新模式,為我市乃至全國各地傳統文化的盤活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為傳達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雷歌文化發展,繁榮雷歌創作,打造雷歌精品,雷州市半島雷聲文化傳播學會、醉歌仙洞微信群共同組織發起了“百題千歌”雷歌創作活動。每天一題一韻,由醉歌仙洞群管會安排并提前公布。每天選取十首優秀作品,集結一百個題材、一千首歌后將通過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記者注意到,雷歌主題較為廣泛,如《我愛雷州歌》(韻限“久收留”)、《團結》(韻限“請嘉城”)、《科技》(韻限“老勾頭”)、《強軍》(韻限“夢中逢”)等。雷歌發燒友紛紛投稿,用歌聲唱響新時代。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李輝說,雷歌發燒友群巧用互聯網,唱響本土文化,很接地氣。形式創新,內容豐富多彩,值得倡導。這種新媒體的反哺,補充了傳統文化傳承的短板。
黃彩玲說,雷歌本身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近年來,在林奮、符海燕等名人的帶動下,為雷歌文化推動提供了催化劑。她對符海燕等雷歌愛好者所建的雷歌微信群定韻、定題寫歌互動的方式表示贊賞。她認為,一個微信群能夠一日作歌至少200首,并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其影響不可估量。這得益于雷歌微信群的創新管理模式,可以讓雷歌主題更加多樣,題材更加廣泛。這一創新模式,為我市乃至全國各地傳統文化的盤活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