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夜幕為湛江披上星紗,金沙灣畔的湛江文化中心悄然蘇醒。這座由巨型“貝殼”托起的文化地標建筑,在流光溢彩的燈光中舒展身姿,與海浪共舞,與星辰對話,以一場濱海光影秀,為灣城之夜奏響夢幻樂章。(據10月27日《湛江日報》)
這座歷時三年多、總建筑面積達9.2萬平方米的粵西首座大型綜合性文化地標,不僅刷新了湛江的城市天際線,更以其獨特的“碧海游龍”之姿,成為“夜湛江”最耀眼的文化符號。
湛江文化中心的設計,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其流線型的銀色幕墻,如起伏的龍脊,靈感源自國家級非遺“調順網龍舞”,讓傳統(tǒng)在現代建筑中煥發(fā)新生;三館錯落如“海蚌含珠”,又似科幻UFO輕落海灣,既彰顯了地域文化根脈,又飽含面向未來的藝術張力。40米高的聲學穹頂、1500座甲級大劇院、270度空中觀景長廊……每一處細節(jié)都凝結著匠心,不僅滿足了高端藝術展演的專業(yè)需求,更以開放的姿態(tài)邀請市民登高望遠,將三面環(huán)海的壯闊畫卷盡收眼底。它不再是一座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而是真正屬于市民的“城市會客廳”。
更為可貴的是,文化中心的“蘇醒”,并非孤立的建筑亮燈,而是湛江城市能級躍升、夜經濟蓬勃發(fā)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湛江以“一灣兩岸”為核心,推動夜景從“功能照明”向“藝術造景”轉型。從赤坎老街的騎樓霓虹,到東海島產業(yè)園區(qū)的“鋼鐵星河”;從霞山漁人碼頭的海洋風情,到奧體夜市的煙火升騰,多元的夜間場景共同編織出“夜湛江”的豐富圖景。而文化中心的落成,正是這幅圖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與金沙灣4A景區(qū)、奧體中心、海灣大橋等構成黃金旅游動線,形成“歷史游+濱海度假+文化體驗”的閉環(huán),有效串聯(lián)起文旅消費鏈條,預計年吸引百萬游客,為區(qū)域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從“亮起來”到“美起來”,再到如今的“火起來”,湛江的夜色變遷,映照著城市治理的智慧與溫度。精細化的管理讓夜市“放而不亂”,惠民政策激活了跨海消費活力。文化中心的啟幕,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開放,更是城市精神的彰顯——它向世界宣告,湛江正從一座傳統(tǒng)的濱海工業(yè)城市,向著兼具“煙火氣”與“文藝范”的現代化文化名城邁進。
當文化中心的燈光點亮海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濱海光影秀,更是一座城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它用光影為筆,以文化為魂,為“夜湛江”寫下最動人的注腳。期待這座“天空之眼”,在未來的日子里,持續(xù)見證并引領湛江的璀璨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