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廣東海洋大學領銜建設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聯合山東大學、山東農業集團、山東種業集團海洲紅種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在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開展了“鹽堿地原水雙微驅鹽促根技術”種植水稻示范田(種植面積1150畝)現場測產。
據了解,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是我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廣東海洋大學等協同共建。在“以種適地、以地適種”的科學理念指導下,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創新團隊研發的“原水雙微驅鹽促根技術”再獲突破。該技術通過“微生物菌劑+有機肥”協同改良鹽堿地,結合原水滴灌模式,有效降低土壤鹽分對作物生長的抑制。項目組于5月28日播種,施用蚯蚓有機肥500公斤/畝、以嗜/耐鹽微生物菌劑為核心的土壤改良劑5公斤/畝,澆灌原水鹽度為0.2%-0.6%,土壤含鹽量穩定在0.3%-0.6%。
專家組按照農業農村部高產創建田間實打測產驗收的程序規定,實地丈量、清倉查驗、計量器具校正、水分測定及稱重計算,技術田畝產較對照田增產276.52公斤,增幅達138%。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有效提高了鹽堿地水稻種植產量,建議進一步優化技術參數,制定標準化操作規程,擴大示范應用規模,為我國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
湛江晚報、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