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產動畫電影以強勁的創作勢頭,在不同檔期接連掀起觀影熱潮。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延續前作的反叛精神與視覺盛宴,再度引發關于命運與自我的現代思辨;暑期檔,《浪浪山小妖怪》以獨特的民間寓言氣質和溫暖筆觸,開拓了國漫想象力的微觀維度;而至國慶檔,由易中天編劇并監制的《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將歷史人物重新照亮于當代銀幕。這些作品題材各異、風格多元,但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創作趨勢:國產動畫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覺,系統性地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挖掘,并致力于實現創造性的影像轉化與創新性的當代表達。
國產動畫電影的探索已超越簡單的題材回歸,進入一個以動畫語言新構文化基因、以民族美學重塑銀幕表達的新階段。動畫藝術的獨特性,在于其能夠跨越寫實與寫意的邊界,讓沉淀于歷史、典籍、文學、文物與觀念中的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成為可感、可觸、可共鳴的運動影像。這是動畫技術的優勢,也是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的強大藝術載體。那么,面對時代的召喚,我們應如何讓傳統文化在動畫藝術中更深刻、更靈動地“活”起來,從而打造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
其一,深挖歷史根脈,講述有底蘊、有溫度的中國故事。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是由無數鮮活個體、動人事件與精神風骨累積演化而成的生命體。動畫創作深入這片沃土,不能滿足于表層的符號摘取,而應致力于對歷史情境與人物心靈的深度開掘。《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的意義不僅在于呈現群雄逐鹿的宏大場面,更在于它試圖穿透歷史塵埃,以當代的歷史觀與人文視角,照亮曹操等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內心世界與精神處境。同樣,《長安三萬里》的成功,也在于它讓高適、李白的詩酒人生與理想抱負,成為觀眾理解大唐氣象與士人精神的感性通道。因此,未來的動畫創作,更應秉持“以人帶史、以情動人、以技撼人”的敘事智慧,讓歷史在動畫中成為可感可知可共鳴的“我們的由來”,讓文化基因在動畫故事的流動中完成代際傳遞。
其二,激活文學經典,構建兼具傳承與超越的當代敘事。
從上古神話到明清小說,中國文學經典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IP寶庫”。孫悟空、哪吒、楊戩、白蛇、姜子牙等形象歷久彌新,其生命力正源于不同時代文學再創作中被不斷賦予的新內涵。當前“新神話”系列的持續拓展,正是這一傳統的當代延續。然而,我們的視野應更為開闊,《山海經》《搜神記》《聊齋志異》,乃至“三國”“水滸”等史詩巨著,蘊藏著巨大的動畫改編潛力。關鍵在于,創作不能止步于“復述”,而必須致力于“創編”。《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延續“我命由我不由天”精神內核的同時,在人物關系、劇情沖突與視覺呈現上進行新的探索,這正是創造性轉化的體現。我們的目標,是運用當代的敘事技巧、價值觀照與審美眼光,對經典進行重塑,打造出既保留原初精神氣質、又充滿時代新意的“熟悉的陌生人”,從而在傳承中實現超越。
其三,提煉美學基因,塑造標識鮮明的民族動畫視覺經典。
動畫是運動的視覺藝術,形式本身即是其文化身份的關鍵標識。中國古典美學中,“氣韻生動”“澄懷味象”等命題,以及中國山水畫所構建的“三遠”意境、虛實相生的構圖哲學,為民族動畫美學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與視覺資源。回顧中國動畫學派的輝煌歷程,水墨、剪紙等形式的成功,正在于其將傳統美學精神融入了影像的本體語言。近年來,從《新神榜:楊戩》對蒸汽朋克與古典元素的融合,到《山海經之再見怪獸》對傳統志怪形象的新繪,再到《深海》對粒子水墨飄逸筆觸的極致追求等,無不體現著對民族美學的探索自覺。展望未來,我們應更自覺地回歸中國美學的源頭活水,不僅在靜態畫面上借鑒傳統元素,更要在動態設計、時空節奏、光影意境乃至聲音構筑中,系統性地貫穿東方審美理念,從而構建起一套具有高辨識度、能與世界對話的中國動畫美學體系。
其四,立足價值主旨,彰顯跨越時空的中國智慧與時代精神。
動畫不僅是視聽奇觀的營造,更是思想與價值觀的載體。中華文化積淀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愛共濟”“天下大同”等跨越時空的智慧結晶,這些構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底色,也是動畫作品能夠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的深層力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既是個體覺醒的現代宣言,也與“自強不息”的傳統文化精神血脈相通;即使是《浪浪山小妖怪》這樣看似輕松的作品,其內核也往往蘊含著對成長、友誼與自我價值的樸素思考,傳遞著向上向善的積極力量。因此,動畫創作在追求敘事魅力與形式創新的同時,必須注重主題立意的文化高度與價值厚度,讓每一部作品不僅是一場感官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洗禮。
自被譽為點燃“國漫崛起”之信心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2015年上映至今,國產動畫電影歷經十年發展,如今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文化自信日益堅定、政策指引持續明晰、創作力量不斷成熟的情況下,我們應將歷史的深度、文學的溫度、美學的高度與價值的力度熔于一爐,在“人工智能+”行動中,賦能動畫藝術創作,在世界的文化星空中,綻放出獨屬于東方的璀璨光芒,為持續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書寫動畫藝術的華彩篇章。
作者:成都大學影視與動畫學院教授茍強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