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第四屆中青賽高中年齡段U17組決賽,清華附中隊2∶1戰勝重慶南開隊奪冠。中國足協官網供圖
終場哨聲響起,廣東肇慶體育中心足球場上,鄭州九中的男孩擦去臉上淚水,帶著遺憾與不甘,與對手互相致意——9月29日進行的2025年第四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以下簡稱“中青賽”)高中年齡段U17組第五六名決賽,鄭州九中隊點球4∶5負于山東泰山U17隊,獲得全國第六名,追平球隊此前最好成績。
今年的中青賽U17組,各個中學的名字格外響亮。清華附中憑借穩健的表現,打破職業青訓梯隊的壟斷一舉奪魁,重慶南開中學收獲亞軍,濟南歷城二中位列第七,河南省實驗中學也躋身前十。
而在2025年中青賽初中年齡段U13組全國16強球隊中,學校和體教共建的隊伍占比總和達到38%;在職業青訓梯隊林立的初中年齡段U15組中,也有1所學校和2所體教共建學校打進16強。
從2022年第一屆中青賽到如今的第四屆,越來越多的校園球隊綻放光芒:他們的表現,不僅僅是一場比賽的勝利與失敗,更是過去10年中國校園足球體系建設的縮影。
2014年年底,教育部啟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與“試點縣(區)”建設;2015年,《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發布,明確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目標;2022年,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指導,中國足協主辦的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正式落地,讓學校足球隊、俱樂部青訓隊、社會青訓隊的足球少年們第一次站上同一個舞臺進行比拼。
如今,清華附中、重慶南開中學、鄭州九中等校園球隊在全國最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賽事中表現出色,正是這一體系發展成果的展示。10年體系建設,讓校園足球變成了中國足球相應年齡段人才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10年前推行‘校園足球’開始,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足球人口基數’有了很大提升。現在,校園足球已經開始從擴大基數,慢慢轉向對足球整體發展真正‘有幫助’的階段。”鄭州九中足球隊總教練、前河南建業隊隊長蘇斌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校園足球最早的定位是“普及”,而現在,它正在形成“塔基”,為中國足球提供更厚實的發展土壤。
“校園足球目前已經是職業隊伍人才的重要來源之一。”蘇斌介紹,U13、U15的階段,不少資質較好的學生球員會被推薦至職業俱樂部試訓,如果條件合適,將嘗試職業道路。
“不過天資絕佳的孩子畢竟還是少數。在家庭意愿這些客觀條件影響下,很多學生選擇繼續學業、在校內繼續踢球。”另一所中青賽U17組別16強學校河南省實驗中學的足球教練蘇鑫表示,“在校園體系中踢球,是另一種延續熱愛、拓展可能的方式。對許多孩子來說,校園足球是在現實條件下能兼顧競技與學業的成長通道。”
“(全國)總決賽階段踢第一場比賽的時候我還是挺緊張的,傳球之前都花了比之前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就怕沒傳好、沒傳對。”鄭州九中高三年級學生胡軼博第二次隨隊參加中青賽。去年,他遭遇嚴重傷病錯過了大部分比賽,這一次,他和隊友、教練一起,如愿打進全國八強。
胡軼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踢球,如今隨隊拿到全國第六,他的目標仍舊是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我想考的學校對文化課要求很高,我得全力以赴了。”
胡軼博的隊友崔翌銘也做出了相似的選擇。訓練結束后,崔翌銘和隊友們會直接拿起課本,討論幾道不會的數學題。“在學校里踢球,實際上給了孩子們‘兩條腿’走路的機會。”崔翌銘的家長崔保庚表示。
家長心態的轉變,映射了開展校園足球10年來廣大家長和學生對“足球”意識的轉變——足球不再是“職業跳板”或“耽誤學習”的娛樂,而是伴隨學生成長的必修課。
“如今‘踢球’和‘學習’,并不是‘主路’與‘退路’的關系,而是兩條并行的上升通道。校園足球的開展,讓足球從少數人參與的高水平競技運動,變成了更多孩子人生中的關鍵一環,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人生可能。”蘇鑫說。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僅去年一年,河南省實驗中學17名足球特長畢業生中,就有7人考入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在內的雙一流高校,其余10人考入成都體育學院、河南師范大學等本科院校。在鄭州九中,最近5年的百余名足球特長畢業生,有超過三分之一升入雙一流高校,更多人通過高水平運動隊和單招考試進入了重點本科院校。
“這些孩子不會因為‘沒選職業路’就停止了繼續踢球的腳步。”蘇斌說,“校園足球留給他們的是‘選擇權’,讓他們有機會在球場和課堂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隨著中青賽這樣的全國性賽事持續推動校園足球政策的落地,越來越多校園球隊開始與職業梯隊“并肩作戰”,這意味著更多孩子得以在“踢球”與“升學”之間實現不被迫割裂的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生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中小學當體育老師,或者去地方俱樂部、青訓營擔任教練。”蘇斌說,“這也是校園足球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為中國足球輸送基層教練人才。”
可以說,當今的校園足球體系正在“孵化”未來的足球工作者。蘇斌表示,很多孩子或許沒有進入職業聯賽、職業梯隊,但他們掌握了足球基礎訓練的經驗,也理解足球教學場景,所以更容易成為各級青訓、校園足球隊的骨干教練力量。
“孩子長大后回來教下一代,其實是校園足球體系最良性的循環。”蘇鑫說,“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強調校園足球是在‘打根基’——不只是為了出幾個職業球員,而是讓‘足球’在中國真正生長起來。”
本報北京10月20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