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前夕,母親格外想念遠在南京的小弟。與小舅通完電話后,她輕嘆一聲:“山長水遠的,在那么遙遠的地方生活,又不能常回來,真不容易啊。”話語中滿含著姐姐對弟弟的牽掛。
農歷八月初八這天,母親對我說:“你小舅上了年紀后,越來越思念家鄉了。他總是念叨著家鄉的蟛蜞汁、蝦子醬、咸瓜和咸魚。我們去采購一些,郵寄給他解解饞吧。”
我陪著年近古稀的母親來到鎮上的農貿市場。在專賣家鄉特產的十幾個店鋪里,母親貨比三家,精心挑選了兩斤蟛蜞汁、兩斤蝦子醬、三斤咸瓜和幾斤咸魚,還特意囑咐老板用玻璃瓶密封好。母親一邊挑選一邊感慨:“這些咸菜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都是你外婆親手制作的。我們一家人就靠這些度日,當時并不覺得有多好吃,如今你小舅卻念念不忘。”我說:“小舅遠在他鄉,思念親人,他是想通過家鄉的味道來慰藉心中的鄉愁吧。”
提著東西來到快遞站,收件員一見蟛蜞汁和蝦子醬就皺起了眉頭,直接拒絕收件。母親耐心地好說歹說,最終收件員才勉強同意加收特別包裝費郵寄。母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稱重時發現遠遠超過首重標準,快遞費著實不菲。母親咬咬牙說:“寄吧,多少錢也要寄。”我深深明白,母親郵寄的不僅僅是特產,更是沉甸甸的手足情深,再多的郵費在這份親情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走出快遞站,母親忽然看見有人在賣月餅。她快步走上去,精心挑選了一個兩斤重的五仁金腿大月餅和五個精致的豬籠餅。討價還價后,母親自責地說:“差點忘記給老幺郵寄月餅了!你小舅小時候過中秋節,總是眼巴巴地盼著吃月餅,都是我捉蟛蜞賣了錢給他買的。”
母親是家中老大,比小舅整整大了20歲。長姐如母,她一直像母親一樣疼愛著小舅,悉心照顧他的成長。小舅十幾歲就出門闖蕩,后來跟著親戚到南京打工,在那里成家立業,每隔一兩年才回家一次。自從外公外婆相繼離世后,他回家鄉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每次小舅回來,母親都會買他愛吃的東西,親自下廚讓他吃個痛快。離別時,各種家鄉特產總是裝滿整個后備箱。
母親提著月餅重新回到快遞站。收件員邊打包邊說:“郵寄外省的貨物要好幾天才能到。”母親有些擔心地問:“師傅,大約幾天呢?很快就到中秋節了。”收件員說:“四五天左右吧。”母親掰著手指頭仔細算了算,臉上的皺紋仿佛都舒展開了,欣慰地笑著說:“那就好,正好能在過節那天吃上月餅。”
幾天后,小舅收到了這份特殊的包裹。他吃得津津有味,非常感動,還專門打電話給我,滿懷感激地說著感謝母親的話:“世上最愛我的人,除了已故的父母,就是你媽了。一把年紀了,大姐還記得給我買兒時最愛的豬籠餅。”說著還給我微信轉了一筆錢,說是孝敬我媽的。
我把小舅的話轉告給母親,母親擺擺手說:“錢就不收了,親情哪能用金錢來衡量呢?讓他有空多回來看看,坐下來拉拉家常。畢竟,再多的包裹也郵寄不了全部的親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