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風裹著桂香漫過鑒江,江心島的燈火次第亮起,吳川迎來了一年中最甜美的時節——月餅文化博覽月。這座被江水溫柔環抱的小城,正以月餅為箋,書寫著嶺南最濃的秋意與鄉秘。
開幕式的飄色表演是最動人的序章。彩車轉過街角,人群忽然輕呼《八仙過海》中的“何仙姑”立于高架之上,裙裾隨風輕揚,繡鞋微露。那不過是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卻將仙姿演繹得淋漓盡致:眼波流轉似有祥云繚繞,指尖輕點恍若甘霖灑落。百年來,吳川飄色總在中秋與明月同輝。那些懸于半空的稚嫩身影,承載的不僅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更是對團圓最執著的守望。
轉過彩車,月餅的香氣裹著面香撲面而來。制作區的木案前,老師傅正揉著油亮的餅皮。“選高州紅蔥頭,化州桂圓肉,連花生油都得是本地產的。”他布滿老繭的手將餅皮輕旋,金黃的蓮蓉便乖巧裹入。最引人注目的“月餅王”直徑如人高,四位師傅各執木槌,在“咚咚”的捶打聲中,“花好月圓”的紋路漸次浮現。這哪里是做餅?分明是將團圓的祈愿,一寸寸揉進面里,焙入爐中。
若說制作區是歲月的沉淀,體驗區便是文化的生長。穿藍布圍裙的孩子們擠在泥塑臺前,小指蘸泥,認真捏制迷你月餅。“我要刻個小兔子!”“我做五仁餡的!”……家長舉手機記錄,鏡頭里映著沾泥的笑臉,也映著傳統在時光中流淌的微光。月餅制作臺前更為熱鬧:游客揉面時沾了滿臉面粉,壓模時將“福”字按得歪斜,可當金黃月餅出爐,焦香伴著歡呼飄向江面時,連鑒江水都漾起了笑紋。
夜漸深,江心島的故事仍在延續。無人機在夜空勾勒“吳川月餅”的金色字樣,打鐵花的師傅掄起木勺,1600℃的鐵水騰空綻放,如銀河碎落人間。圍觀的老人輕聲感慨:“我小時候看打鐵花,也是這樣的星星落下來。”年輕人手捧新出的流心月餅,甜香融著鐵花的熱意,在秋夜里織成一張溫暖的網。
月至中天,江風送甜。這甜,是老師傅揉面時的專注,是孩子們捏泥時的歡欣,是老輩人凝望鐵花時的追憶,是年輕人品嘗新味時的驚喜。它從百年前的木案飄來,在今人的笑聲中愈發醇厚,終將順著鑒江水流,飄向更遠的遠方。那里有吳川的月,吳川的餅,更有永不褪色的——團圓守望。
指導老師:林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