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院子里的黃花梨
十年前的一個午后,我正在廣州恩寧路閑逛。遠遠看見一群人圍聚在路邊,好奇心驅使我快步上前。眼前的景象令人痛心:兩棵黃花梨樹木慘遭黑手,其中一棵黃花梨樹干被鋸,灑落一地木屑,鋸痕觸目驚心,樹上還綁著準備放倒樹木的繩索。還見到旁邊停著一輛藍色小型貨車,擋風玻璃內赫然放著一個白底紅字的“廣州市政園林局”標牌。
從周邊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我大致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一起發生在凌晨的盜伐珍稀樹木案件。一個盜竊團伙開著假冒園林局的車輛到此作案,所幸被街坊群眾及時識破并報案。疑犯見情況不妙,如驚弓之鳥般四散奔逃。現場的兩棵黃花梨,一棵只是被截去部分枝杈,尚有生機;而另一棵的主干已被鋸入三分之一,看來兇多吉少。
多年前,湖光巖風景區也發生一起令人憤慨的盜砍黃花梨樹案件。一棵直徑約26厘米的黃花梨樹從根部被無情鋸斷,盜賊或許是過于慌張,沒來得及運走贓物,被砍的木頭被鋸成5段,藏匿于廁所旁。時光荏苒,如今每次路過此處,我總會忍不住駐足凝視。只見那斷樹的根部頑強地長出了新枝,其中最粗的兩根已有碗口粗。這棵樹被砍時估計有四十年樹齡,如今它以最倔強的姿態,在毀傷中艱難重生。
黃花梨,學名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屬于豆科黃檀屬。其珍貴之處,在明清文獻中早有記載。清代張嶲在《崖州志·木類》中贊曰:“花梨,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氣最辛香。質堅致,有油、糠格兩種。油格者,不可多得。”明代王佐在《格古要論》中考證:“花梨木出南蕃、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如鬼面般可愛,花粗而色淡者低。廣人多以作茶酒盞”。
黃花梨狂熱的背后,有著一套由稀缺性(供給端枯竭)、文化認同(需求端重啟)和資本炒作(瘋狂加速器)共同驅動的內在邏輯。
野生黃花梨成材緩慢,生長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其心材才具備使用價值。歷經明清兩代和近代的瘋狂砍伐,野生的大料、老料在市場上早已難覓蹤跡。憑其稀缺性,成為黃花梨炒作的底層邏輯。
黃花梨并非一夜成名,它早就是歷代皇室和文人雅士的心頭好。它那溫潤的質感和行云流水般的紋理,自然而靈動。這種特質,完美契合了東方美學中含蓄、內斂、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這種文化認同,跨越了數百年的時空,為黃花梨賦予了超越木材本身的精神屬性,使其成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2000年后,中國經濟如同一艘巨輪,在時代的浪潮中飛速前行,民間財富急劇增長。尋求保值增值的資本如同饑餓的猛獸,急切地尋找著獵物。黃花梨極端的稀缺性和高昂的價值,使其成為了資本眼中的理想投資方向。它兼具了藝術品收藏(文化價值)和硬通貨(物理保值)的雙重屬性。于是,大量熱錢如潮水般涌入,在市場中掀起陣陣波瀾。一次次“擊鼓傳花”般的接力,將其價格推至令人瞠目結舌的高位。這早已不是正常的市場供需關系,而是一場瘋狂的金融游戲。高額的利潤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足以讓人鋌而走險,這便是黃花梨老是被賊“惦記”的內在原因。
曾經,這位“木中皇后”也有過一段沉寂的時光。上世紀80年代以前,海南村民以幾毛錢一斤的價格輕松收購黃花梨,然后賣給藥廠提煉精油。1985年,文物鑒賞大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賞》出版,如同“芝麻開門”的咒語,打開了黃花梨這個塵封已久的寶庫,讓它重新受到世人關注,逐漸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熱騰起來。上世紀90年代,福建興起的根雕潮,如同助力的東風,進一步推動其價格水漲船高,此時做精油的藥廠已經無力購買。2002年后,黃花梨當仁不讓地成為紅木中的“皇后”。2005-2007年,其心材價格更從數百元飆升至數千元/斤,真正實現了“寸木寸金”。
自唐宋起,海南黃花梨便是進貢皇室的珍品,它經水路和陸路艱難運至中原,用于制作皇家器物。現存海南省博物館的《瓊黎風俗圖》“運木圖”,生動地再現了水路運送黃花梨木的場景:圖中三位黎族漢子,兩人在水中小心翼翼地協助穩向,一人撐著竹篙站在木排上,黃花梨木順流而下。圖左的詩文詳細記錄了采集運輸的全過程,“楠木花梨出海南,黎人水運熟能諳。明堂榱棟神靈擁,陡澗驚濤服役甘”。這些詩與畫,不僅重現了黎人借助溪流運木的智慧與技巧,更描繪了當年采集的艱險:山區“瘴毒極惡”“艱于攀附”,全靠當地黎人進行采集運輸。黃花梨木珍貴稀有,采集耗時,運木風險大,古人不禁感嘆:“運木固未易易也”。
陸運方面,現存廣東中山圖書館的《瓊黎一覽圖》“運木圖”與《瓊黎風俗圖》內容相近。其配文增加了對黎族水系及牛力陸路接力運輸的描述,因水流特點,需“合眾力扛曳抵岸”。
據傳明朝天啟帝朱由校尤其癡迷此木,還曾經親自設計黃花梨家具。另據清代《養心殿造辦處行取清冊》記載:“乾隆元年正月初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止,新進:花梨木六千三百十四斤,尚存:花梨木七千九百三十三斤十三兩五錢”。這筆流水賬揭示了一個事實:當年的皇家才是黃花梨的頂級消費者。乾隆年間的一斤相當于現代計量標準的0.586816公斤,也就是說:乾隆皇帝登基那年,皇家購進了3702公斤黃花梨原木。
明式家具的簡約文雅與黃花梨的天然特質完美契合,相得益彰。黃花梨紋理如行云流水、木質堅硬穩定、香氣清雅,暗合文人“天人合一”的審美。明代匠人去繁就簡,將生活與審美凝于器物,使明式家具成為17-18世紀高端家具的審美標桿,更被贊譽為“世界家具三大式(明式、哥特式、洛可可式)之首”。
這場黃花梨炒作,如同一場風暴,雖然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同時也有積極的一面,至少提升了人們對珍稀樹種的保護意識,也刺激了黃花梨種植。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出現了不少降香黃檀種植林,湛江人自然也不甘“執輸”,在本市的私人庭院和莊戶人家,栽種黃花梨的不乏其人,而且樹齡多在二十年以下。顯然,這也是黃花梨神化運動的間接成果。
黃花梨的故事,宛如一部關于貪婪與救贖的現代寓言,它揭示了在巨大利益面前,法律和道德有時會蒼白無力。那些被盜伐的樹木,不僅是生態的損失,更是城市記憶和文化脈絡的斷裂。所幸,樹木的生命力比我們想象的更頑強,而社會的理性也最終在狂熱之后逐漸回歸。我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里,黃花梨能在合理的保護與利用中,繼續書寫屬于它的傳奇。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