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湛江市博物館與湛江市圖書館聯合主辦的“白露為霜,詩韻秋長”——藏在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主題活動在陳明仁將軍舊居舉行。活動旨在通過親子互動,讓二十四節氣文化從典籍走向生活。活動當天,20多組親子家庭齊聚一起,在詩韻、習俗與手作中,共赴一場與白露節氣的美好之約。
誦讀經典。
品嘗美食。
DIY節氣掛件。
蒹葭聲里,讀懂白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當講解員念出這句詩時,20多個親子家庭圍坐的庭院忽然靜了。
活動以《詩經·蒹葭》賞析開篇。講解員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為引,生動形象地為孩子們解析詩句中藏著的節氣密碼。孩子們高聲吟誦,積極提問,千年詩句在秋光里有了鮮活的模樣。
“誰知道‘白露為霜’是什么意思呀?”在孩子們的好奇聲中,講解員揭曉謎底:“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此時晝夜溫差大,白天的陽光把水汽曬出來,夜里一涼,就凝成了葉尖的露珠,再過些日子,真的會結霜呢。”
白露的由來、農事活動、氣候特點、白露習俗、養生要點……“白露課堂”生動的比喻讓孩子們秒懂自然規律,一個個帶著煙火氣的習俗故事,讓孩子們直呼“漲知識”。
“三候”里,藏著大自然的“換季通知”
“鴻雁排隊南飛,燕子收拾行囊,鳥兒忙著囤糧——這可不是童話,是白露時節大自然的‘換季通知’哦!”講解員通過唯美的圖片與視頻,生動形象地為孩子們詳細講解“三候”。
“白露有三候,每一候都是大自然的信號。第一候‘鴻雁來’,北方的鴻雁覺得天涼了,就會成群結隊往南方飛,它們的隊伍像不像我們放學排隊回家?”孩子們立刻挺直腰板,模仿鴻雁“列隊”,惹得家長們笑出了聲。
“第二候‘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它們也要飛回溫暖的南方;第三候‘群鳥養羞’,‘羞’是美食的意思,鳥兒們要多找些果子、蟲子藏起來,準備過冬啦。”講解員娓娓道來。
培才中學初一學生李昶霖在筆記本上記著筆記,他說:“鴻雁、燕子原來都是會移動的‘節氣表’啊!”
舌尖上的白露,甜絲絲的學問
“哇!龍眼!還有好多好吃的!”當工作人員端出長托盤時,孩子們歡呼起來。龍眼、香蕉、雪梨、番薯,還有一壺飄著清香的白露茶,在長桌上擺成了一幅秋日豐收圖。
“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要吃這些嗎?”志愿者提問。“我知道,剛才老師講過,這些食物都是‘潤燥小能手’。”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學三年級楊果果搶答。
“沒錯!白露天氣干燥,我們會覺得嘴巴渴、皮膚癢,這些都是‘秋燥’。龍眼補氣血、雪梨潤嗓子、番薯潤腸通便,就像給身體加了層‘防護衣’。”志愿者解釋說。
孩子和家長們品著茶,開心地品嘗各種時令食物。陽光落在茶盞里,漾起細碎的金波,連空氣都變得甜絲絲的。
指尖生花,共赴一場秋的約定
美食的甜香還沒散盡,手作DIY的材料就擺上了桌。彩色卡紙、紅繩、彩色粘土……“今天我們要用彩色粘土和卡紙做節氣掛件。”聽到工作人員的指令,小朋友們躍躍欲試。
“我想做白露節氣掛件!”“我要做中秋掛件!”孩子們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氣掛件材料,立刻拉著家長忙了起來。
小宇要做“冬至掛件”,媽媽幫他剪卡紙,他用粘土制作小花往上面粘;朵朵選了黃色卡紙,要做稻草人,媽媽則在一旁幫她穿繩子。彩色卡紙上的鴻雁、蘆葦、露珠圖案生動展現了白露節氣特點。
半小時后,孩子們將不同節氣的掛件裝飾得童趣盎然,20多個獨一無二的節氣掛件成了秋日里獨特的風景。
舊居秋光里,藏著文化的溫度
“孩子第一次知道白露不僅是節氣,還是詩里的風景、生活里的講究。”市民李女士舉著孩子做的掛件笑道。
“這樣的活動太好玩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參加活動,希望以后能經常舉辦,我還要來參加!”吳欣桃小朋友說。
“我媽媽經常帶我參加博物館的活動,我很喜歡!”彭思雅小朋友已是博物館的常客,活動結束后,她選取了自己喜歡的書,安靜地看了起來。
凝露時節的詩韻書香,正讓傳統文脈在湛江的秋日里靜靜流淌。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