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暑一到,天就變了樣,中午空氣中還浮著熱氣,可一早一晚的風,已有微微的涼意。
處暑時節,講究吃些清熱、養陰的食物。鴨子,正是這時候潤燥的好東西。《本草綱目》記載,鴨肉能“填骨髓、長肌肉、生津血、補五臟”,鴨肉性涼,可以滋陰養胃。秋季可適當多吃鴨子,處暑時節的鴨子最養人。
每年處暑,父親總會提前一天把養在塘邊的水鴨捉回來。那鴨子肥得很,撲棱著翅膀差點掙脫父親的手。他把鴨子按在石板上,拿起刀麻利地處理干凈,熱水燙過的鴨毛一拔就掉。“這鴨子養了一年多,肉緊實,燉出來的湯肯定香。”父親一邊收拾一邊說,我蹲在旁邊看,聞著淡淡的鴨腥味,心里卻盼著能快點喝上鴨湯。
母親在廚房忙個不停,她把剁好的鴨肉放進水里焯,浮沫漂起來就趕緊撇掉,撈出來的鴨肉看著白白嫩嫩的,倒進砂鍋里。又從柜子里拿出個小紙包,里面是曬干的陳皮,母親掰了幾塊放進鍋里,又丟進去幾片生姜,“加上這些,去去腥味,還能把濕氣趕跑,秋天喝最是舒坦。”
灶膛里的柴火越燒越旺,母親添了根木柴,火苗竄起來舔著鍋底。砂鍋蓋子蓋得嚴嚴實實,可沒過多久,香味就從縫里鉆了出來。一開始是淡淡的姜味,后來就變成濃濃的肉香,混著陳皮的清苦,聞著就讓人咽口水。我總忍不住跑到廚房門口張望,母親見了就笑:“急什么,還得燉夠時辰,鴨肉才爛乎,湯才醇厚。”
母親終于掀開了砂鍋蓋子。熱氣“騰”地冒出來,把她的頭發都熏得有點亂。她先舀了滿滿一碗,小心地端到奶奶面前:“趁熱喝,補補身子。”奶奶接過碗,用勺子慢慢舀著喝,喝完一口說:“這湯燉得真不錯,火候到了。”
一家人圍著桌子坐下,父親拿起筷子夾了塊鴨腿放到我碗里:“阿女,快吃,給你留的。”我咬了一大口,鴨肉燉得爛爛的,一嚼就化,鮮甜的汁水立刻溢滿口腔,湯汁順著下巴往下滴。母親遞給我一張紙巾:“慢點吃,沒人跟你搶。”屋里滿是湯的香味和說話聲。
晚飯后,母親又端出個小砂鍋,揭開蓋,清亮的糖水里沉著幾塊燉得透亮的雪梨塊,飽滿的梨肉在糖水中微微顫動,冰糖的甜香混著梨子的清新撲面而來。“處暑燥氣升,喝碗冰糖雪梨潤潤肺。”母親一邊盛一邊說。她把第一碗遞給奶奶,接著又叮囑我:“天氣漸漸涼了,別再去河里摸魚抓蝦,小心著涼,聽見沒?”
窗外的風帶著新涼吹進來。“處暑無三日,新涼值萬金。”這詩句忽然就有了重量——萬金也買不回那院子里柴火的暖意、父母的身影,和那碗熨帖到心底的鴨湯與雪梨的甜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