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湛江日報社組織黨員干部在遂溪縣城月鎮石頭塘村,為該村捐種一批水果新貴品種“夢得蜜5號”榴蓮菠蘿蜜樹苗。(3月12日《湛江日報》)
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時節,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
植樹節,作為播撒綠色希望的重要節日,承載著改善生態環境的使命。而在當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力提速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大背景下,植樹節被賦予了更為深遠的意義,成為連接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鍵紐帶。
換個角度看,植樹節種下的樹苗,不應僅僅被視為綠化的點綴,更應被看作是產業發展的“種子”。就像湛江日報社在石頭塘村種植的“夢得蜜5號”榴蓮菠蘿蜜樹苗,這些樹苗成長為果樹后,將在豐產期為村集體帶來每年5—20萬元的增收。這不僅能壯大村集體經濟,更重要的是為村子打開了一扇特色產業發展之門。植樹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性資源,以果樹種植為核心,可以延伸出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鄉村旅游等多元產業。例如,成熟的果實可以進行深加工,制成罐頭、果干等產品,提高附加值;圍繞果園可以開展采摘體驗、農家樂等鄉村旅游項目,吸引城市游客,進一步拓展收入來源。以植樹帶動的產業發展還能促進鄉村與周邊城鎮的產業協同,形成產業鏈條,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這正是“百千萬工程”所追求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體現。
更值得點贊的是,打造“產業幫扶林”的做法,為樹苗的后續護養帶來了新模式。俗話說,“三分造林七分管。”樹木栽下后,如果任其自生自滅,成活率肯定堪憂。管護不到位,影響樹木生長,甚至會導致前功盡棄。對此,一些城市開展“認養一棵樹”的活動,讓市民成為樹木的“監護人”,負責樹木的日常養護和管理。從后續護養的角度來看,湛江日報社以植樹節為契機打造“產業幫扶林”,則更巧妙——“報社負責種苗,林地的后期管護與林果收益由村集體負責”的創新模式,巧妙地將樹木管護與產業發展緊密捆綁,為后續護養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產業幫扶林”讓村集體真正成為林地的主人,每一次澆水、施肥、修剪,都飽含著對未來收益的期待,使得管護工作不再是被動任務,而是主動追求。
這種“產業幫扶林”管護模式,還具有良好的示范與推廣價值。它為其他鄉村在開展植樹造林與產業發展項目時,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各地鄉村可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合作模式。比如,一些具有特色農產品資源的鄉村,可以引入企業提供種苗與技術支持,村集體負責管護與部分銷售工作,共同打造特色產業林。這種模式不僅能推動綠美湛江生態建設,還能解決樹木管護難題,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賦能“百千萬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