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高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記者 歐陽澤 攝
茂密的紅樹林里,成群的白鷺或展翅起舞,或棲息覓食;樹下灘涂的招潮蟹來回穿梭……炎炎夏日,艷陽高照,位于廉江市的高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呈現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
今年以來,廉江市認真貫徹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關于“深入推進綠美湛江生態建設,加強紅樹林生態修復利用”的部署要求,落實湛江市基層黨建提質年“1+2+6”行動部署,實施紅樹林“紅色堡壘”工程,凝聚黨群力量繪就綠美畫卷,加強紅樹林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為建設紅樹林生態綠色屏障保駕護航。
劃區共護,網格織密在一線
廉江市高橋、良垌、安鋪、營仔、車板鎮等5鎮均對轄區內的紅樹林,按照就地保護、便于管理或地域臨近、聯合保護的原則,劃分紅樹林保護網格片區共計26個,對紅樹林進行分區包片精準保護,打通紅樹林生態保護“最后一米”。
如何以“繡花功夫”織密紅樹林保護網格體系?廉江市紅樹林分布有關鎮紛紛亮出“錦囊妙計”。廉江市高橋鎮黨委將鎮內紅樹林劃分為四個片區,建立“鎮+村+站”三級網格化保護管理體系,“鎮、村、站、學校”四方聯動,組建1支包含黨員干部、護林員、教師隊伍、群眾志愿者等的護林先鋒隊,該先鋒隊擁有黨員24名,通過黨員示范帶頭,每周開展1-2次紅樹林巡護活動。截至目前,該先鋒隊已經組織204人次開展常態化巡護34次。同時,依托邊界黨建聯建共建的深厚基礎,攜手廣西山口鎮、紅樹林高橋管理站共建高橋紅樹林聯合黨支部,打造“聯合防控、聯合監管、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應急”邊界黨建引領紅樹林共管共護“五聯”新模式,擦亮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金字招牌。
廉江市車板鎮黨委積極探索紅樹林屬地保護機制,制定《車板鎮紅樹林資源保護和監管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專門成立紅樹林資源保護和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日常保護、日常監管、項目審查審核、案件核查處理、信息互通共享五大機制,在鎮內劃分紅樹林保護三大片區,每個片區巡護人員由“鎮掛點領導+村委書記+村干部+護林員”構成,并組織黨員群眾成立護林先鋒小組,建立紅樹林周邊村莊與保護管理站聯合共管共護機制,對包片區進行常態化巡護,為轄區內紅樹林實現全域保護監管打下“強心劑”。
護林先鋒,黨員堅守在一線
為推動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在紅樹林保護修復一線最前沿,廉江市積極探索建立護林黨員先鋒隊制度,建立常態化巡護機制,為紅樹林管護注入“紅色力量”。“我們推動紅樹林片區內的鄉鎮黨委選拔鎮村干部、護林員、黨員志愿者等人員組建了5支紅樹林護林先鋒隊,通過黨員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帶動群眾共同參與到紅樹林保護行動中。”廉江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南粵林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全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先進個人”“高橋鎮優秀共產黨員”……各種榮譽和獎項的背后,是一名守護紅樹林共產黨員的30年來的責任,他就是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橋管理站站長——林廣旋,有著20年黨齡的他,30年如一日,寒冬酷暑,他以保護站為家,始終堅持扎根在紅樹林資源管護、科普宣教和科學研究的最前線。作為高橋紅樹林保護區的“開荒牛”,同時也是紅樹林護林先鋒隊的“中堅力量”,他不怕日曬雨淋堅持日常野外巡護,保護區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帶頭無數次深入周邊村和村民“嘮家常”“談生產”,幫助村民的同時也向村民科普宣講紅樹林保護知識,周邊村民都親切地叫他“林仔”。他還積極參與保護區與有關單位的合作科研項目,成為外業工作的“主力軍”,收集凋落物、收集傳輸監測數據等工作從來沒有停止過,光是幾年間收集的凋落物就多達5000余袋,和他接觸過的專家學者都對他贊不絕口。
目光投向廉江市良垌鎮雞籠山,此處位于三江合流出海口,是湛江紅樹林保護區中少有的咸淡水交界地帶。為更好保護紅樹林和水域生態,雞籠山沿岸的渡頭村和湍流村之間沒有修橋,兩村往來主要靠擺渡。從木船到玻璃鋼船,現任湍流村委渡頭村黨支部書記勞建偉是家里的第六代擺渡人,他從2015年接手撐船任務,從2018年開始紅樹林義務巡護,今年是他正是巡護紅樹林的第六個年頭,因身兼河口的擺渡人職責,勞建偉每天義務接送30余名中小學生過渡上學,間歇時間便圍繞雞籠山沿岸巡護,完全巡護一遍的路程長達15公里,且幾乎每周都上雞籠山巡護一次,及時清理潮汐帶來的垃圾。問起是如何堅持巡護紅樹林時,勞建偉的回答樸實有力:“我有船嘛,進進出出都看得到,我的職責就是看好紅樹林,不給人破壞海堤,保護好紅樹林和海鳥”。
一棵紅樹,擋不住風浪,連片的紅樹林,才能抵御驚濤駭浪的侵襲。守護紅樹林的力量亦是如此,像林廣旋、勞建偉默默守護一線紅樹林的黨員還有很多,他們就像樹木一樣默默無聲,卻又擁有堅定的信念,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守護紅樹林貢獻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頑強不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