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聞縣龍塘鎮良姜種植基地一派繁忙。記者 張鋒鋒 實習生 陳春霖 攝
眼下,正是良姜收獲季,徐聞縣龍塘鎮良姜種植基地一派繁忙。村民用小刀砍削清理良姜根須,把整理好的大大小小良姜堆放一起,到處彌漫著濃郁的姜香。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徐聞依托良姜種植優勢,突出統籌作用,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促進良姜產業轉型升級,把小良姜做成強農富民的大產業,“姜”來大有可為。
良姜豐收效益好 種植戶笑開顏
6月底,記者在徐聞前山鎮國稱農場看到,一片片綠油油的良姜長勢喜人。村民忙著進行掘地、采姜、抖土、削根……
村民們一邊勞作,一邊笑臉盈盈。對他們來說,或許挖出來的不僅僅是良姜,更是美好的“姜”來。“今年良姜市場行情好,曬干良姜45至50多元一公斤,新鮮良姜也有10至12元一公斤。”該良姜種植基地負責人翁小泉滿懷豐收的喜悅,他告訴記者,今年良姜產量不錯,有8000至11000多斤一畝,曬干后2400至3000余斤一畝,現在一畝干姜可以賣6萬余元。
近期,在徐聞各鄉鎮處處可見村民們忙著收獲良姜、裝車銷售的喜人場景。翁小泉是當地的“資深”姜農,他種植良姜已有20余年,種植規模從最初的30余畝地,逐漸擴大到如今的800畝,分布在龍塘、前山、下橋等鎮,還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1000余畝。
“每到良姜豐收的時候,我都來這里干活,也跟著種了30多畝。”村民陳姨開心地說,處理好的良姜實行論斤計工錢,一天收入200至300元,勤快的人可以拿到600元。
“按照今年價格來說,去掉化肥、人工、地租等成本,一畝地收益約3萬元。”翁小泉算起了豐產增收賬,“良姜雖是小作物,但收益高,特別是今年效益更好,‘姜’來大有可為。”
良姜,又名小良姜,又稱高良姜,徐聞良姜已成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被譽為“廣東十件寶”之一。徐聞縣是全國聞名遐邇的“良姜之鄉”,良姜一般種植3年后方可收獲,干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目前,徐聞良姜種植面積6萬多畝,遍及全縣7個鄉鎮。徐聞出產的良姜品質優良,色澤金黃、氣味馨香,主要銷往港澳、東南亞、中東、歐美等,用于制作藥材、驅風油或香水等物品。
期望建設標準化公共曬場
漫山遍野的良姜讓人們看到了土地生“金”的希望。在豐收喜悅之余,翁小泉卻為良姜晾曬和儲藏沒有合適場地而發愁。沒有地方曬儲良姜,這樣的困境是翁小泉等種植戶們都遇到的困難。
在龍塘鎮居梅村一空曠處,中午的太陽炙手可熱,種有400余畝良姜的揭文杰,一遍又一遍翻曬著良姜。“這良姜已曬3天,一般都要在太陽底下暴曬10天左右,每天翻3次。”揭文杰說。
當天,記者走進位于龍塘鎮黃定管區的良姜儲存倉庫看到,面積約120平方米的平房,一袋袋分揀、晾干良姜擺放整齊,約有80噸。翁小泉說:“若良姜曬干后儲存起來,會有很多收購商陸續來收購,發往湖南、四川、山東等地。曬干的良姜讓我們收入更多。”
據翁小泉介紹,原有的晾曬場地已不能滿足當前晾曬需求,良姜如何晾曬存放成了村民最愁的事。良姜種植戶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在良姜集中產區建設一批標準化公共曬場或烘干設施,盤活集體閑置房舍,改造建設一批良姜公共倉庫,為良姜收獲保駕護航。
多方合力 做大做強良姜產業
近年來,徐聞縣大力發展良姜種植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促進產業化生產,大幅度提高了畝產量。
在政府、科研院所的共同助力下,通過良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徐聞良姜種植面積規模快速增長,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50%以上,機械化生產覆蓋面達到60%以上。
同時,還成立徐聞良姜產業化科技攻關團隊,建立徐聞良姜加工核心區,新增加工產能超2萬噸,實現高良姜加工產值11.7億元,與一產產值之比達到2.34:1,推動徐聞良姜加工產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
此外,徐聞良姜經營主體數量日趨增多,專業從事良姜種植、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由2013年的10家增加到2021年的34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1家,增長2.4倍,產業組織化水平快速提升,生產經營體系不斷完善。
隨著徐聞良姜產業快速發展,推動聯農帶農成效明顯,大大激發了種植戶的種植熱情。據介紹,徐聞良姜產業采用土地流轉、訂單農業、“保底+分紅”、創造就業等多種模式,輻射帶動農戶5002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375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的15%,共吸納446戶以上農戶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累計吸納農民就業人員11200人,吸引返鄉創業人員300人,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成為村民致富的“金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