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小英察看牧草基地的牧草生長情況。
日前,在遂溪縣河頭鎮油河塘村牧草基地上,朱小英戴著自制的“大俠”防曬帽,正在觀察牧草的長勢。一陣清風拂過,碧綠的牧草在風中搖曳,發出婆娑的聲音,充滿生機與活力。
“我們引種的優質牧草屬于雜交狼尾草牧草,不同高度的牧草適用于不同的動物群體,目前供不應求。”談起牧草的行情,身為湛江市循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的朱小英臉上掛著笑容。2019年5月,循環農業與油河塘村經濟合作社完成土地流轉近1400多畝,走上種殖、養殖、飼料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生態種養循環之路,還帶動周邊群眾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開制衣加工廠嘗到甜頭
上世紀90年代,外出務工很流行,朱小英也加入了到珠三角打工的行列。
在深圳制衣廠工作的日子并沒有想象中好,吃住條件較差,沒有熱水洗澡,每天加班到12點,有時候甚至三天都是通宵,很少有休息日,收入也不可觀。
在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下,朱小英決心要做出改變,便時常關注市場,經了解得知,不少老板的貨比較暢銷,經常要求制衣廠趕貨。朱小英靈機一動,想著可以開一家制衣加工廠試試。想到就干,朱小英專門找來制衣廠的高手,大家組建了一個團隊,在她18歲那年開了人生中第一家制衣加工廠。
當時朱小英作為加工廠的主要負責人,主打的是高價加工解決外地老板趕工的難題。因為拉業務勤快,制衣技術好,信譽度高,制衣加工廠的生意很不錯。在制衣廠營業的第一年,團隊里5人每人每月平均可以賺3000多元,收入比在工廠打工時高了幾倍。
赴香港體驗多彩人生
后來,朱小英又從電視中得知,香港經濟繁榮發達,還是美食之都。就在制衣廠生意日益旺盛之時,朱小英卻萌生了去香港發展的念頭。
一次機緣巧合,朱小英在報紙上看到香港一家制衣廠在招聘,便立馬報名。此次招聘需要經過層層嚴格篩選,400多名應聘者中只有14人能選上。朱小英憑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在筆試和面試中脫穎而出。通過努力,她在這家制衣廠里當上了主管,月收入7000元,但她并沒有滿足于現狀,還利用空余時間去做兼職。
朱小英喜歡美食,但其他國家美食館的價位比較高,她舍不得花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去吃,于是想到一個辦法——去餐廳兼職。她先后在韓國、意大利、日本等風味餐廳當過服務員,通過兼職,不僅了解到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還免費品嘗到了世界各地不同風味的美食。
二次創業歷經跌宕起伏
在香港制衣廠的兩年合同到期后,朱小英沒有選擇續約留在香港。隨著當時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她認為內地已經具備很多創業機會和條件,于是從香港返回湛江創業。
1995年的一天,朱小英跟隨朋友到遂溪北坡鎮游玩,發現北坡鎮種植了很多花生,但是卻沒有榨油廠。朱小英看到這一商機之后,她花費五萬元錢從廣州買來一臺榨油機,開了一家榨油廠,通過榨油收取加工費而獲得盈利。榨油廠開業后,生意很火爆,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賺三萬多塊。
1998年,她又另覓商機,開始在湛江做醫藥代理,見多識廣的她很快成為銷售行業佼佼者,還接連開了4家連鎖藥店,一干就是13年。
朱小英的創業之路一直很順利,然而人生并不一帆風順。當時她一個在廣西經營酒店的朋友面臨嚴重的虧損問題,向她求助。經過她的精心管理,酒店最后扭虧為盈。因為看好酒店業的前景,于是朱小英也去廣西南寧拓展連鎖店。
但經營了兩年后,因為家庭的各種緣故,朱小英不得不把酒店交由別人管理,最終虧損嚴重,幾乎把這些年賺的錢都虧了,朱小英第一次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能力蓋不住野心,就容易出問題。”回顧多年來的創業歷程,朱小英感慨說。
回歸大自然樂當新農人
經歷了多年的起起伏伏,近年朱小英選擇回遂溪發展農業。躍出“農門”又重返“農門”,種植之初,她的選擇很是令親朋好友不解。
“我很看好農村這片天地,現在的農業生產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概念,只要做出特色,就能闖出一番名堂。”朱小英暗暗在心里給自己打氣,內心也對健康食品的前景有信心。
2019年,朱小英嘗試種植200畝紫玉米,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而她一直追求的是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再加上紫玉米儲存不易,考慮到風險問題,于是暫時轉移了方向,改種牧草。
跟本地牧草有區別,朱小英種植的牧草品種是雜交狼尾草。雜交狼尾草屬于禾木科、御谷和象草的雜交品種,原產自熱帶非洲,雜種一代主要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栽培。雜交狼尾草與一般的牧草最大的區別在于它須根粗硬直立,葉片毛少質地柔嫩,產量高分裂快,且含有較高的粗蛋白、氨基酸以及其他營養成分。雜交狼尾草兩個月就可以收割一次,產量達到一畝30噸/年,畝產值超萬元。
目前,朱小英的牧草基地已實現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了循環農業。通過種植牧草,一方面是簡單處理賣到養牛養豬場,另一方面深加工成飼料用來養殖家禽。朱小英及其團隊還養殖了200多頭豬、200多頭牛、10萬只雞等,真正實現了草畜一體化。
每天去牧草地散步、和牧草聊天成了朱小英的生活日常,興致高的時候,她還喜歡在牧草中唱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采訪中,朱小英向記者講述了一件趣事。一頭母豬一胎一般能生9到12頭小豬,但是她農場有一頭母豬竟然生下25頭小豬,母豬一開始鬧情緒不肯喂奶給小豬。工人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準備去買牛奶進行人工喂養。朱小英了解情況后,馬上到豬圈安慰和撫摸母豬,結果第二天母豬居然愿意喂奶了。這些給朱小英的觸動很大,在她看來,土地、牧草、動物等都是有感情的,善待土地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看到牧草天天在生長,雞鴨鵝也在不斷長大,這就是我最大的樂趣。”朱小英說,2021年,循環農業針對以牧草為主要原料生產的飼料、飲料及其他附屬產品,如畜禽肉類、蛋等,頗受歡迎和好評,逐步打響了品牌。同時,通過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循環農業與周邊地區農戶結成廣泛的利益共同體,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回收牧草,形成“種植-銷售一養殖”一條龍的循環產業鏈模式,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年輕的時候不顧一切地往外走,現在拼了命地走回來。不過正是到外面闖蕩拼搏的經驗,才有了如今回鄉創業發展的底氣。”朱小英說,目前很享受新農人的時光,她最大的目標就是讓大家都能吃上綠色健康食品,而她也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