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湛江市第三十七小學以第28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為契機,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平安健康成長。(3月29日《湛江日報》)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賦予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安全,事關民生福祉,是城市發展的基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必須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努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讓安全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底色。而安全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1996年,我國就將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每年這個時候,各地公安、消防、安監等部門進學校、進課堂,教學生們應對身邊的安全風險。教育部也將安全教育內容納入地理、體育與健康、道德與法治等課程中,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過去,一些地方在開展安全教育中陷入了誤區。部分地方的學生安全教育尚缺少系統教材和柔性教法,填鴨式教學無法吸引學生興趣,也不能在實踐中活學活用,更沒有轉化為日常行為習慣。有的學校開展安全教育,在宣傳欄畫黑板報宣傳安全知識,給學生發放安全教育手冊,但與實踐結合緊密的應急安全演練卻很少。有的地方布置給學生的安全教育平臺上的家庭作業,變為“家長作業”,著重“打卡留痕”,不重教育效果,最終淪為形式。
近年來,湛江大力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注意避免出現上述情況,努力讓安全教育“生動”起來。比如有的學校與消防部門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坐上云梯體驗,教學生怎樣用滅火器等,在極大提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注重了實用性,很有現實意義。有的學校還計劃建設安全教育體驗教室,借助虛擬現實、動感技術等現代教育裝備,模擬地震、火災、臺風、被困電梯等場景,通過沉浸式教學、互動體驗等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筆者女兒就讀的學校,把安全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主題班會、主題演講、微電影創作、話劇排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來開展安全教育,學生有時候是在“玩”中更深刻地掌握了救人自救的技能。
安全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家庭有義務,社會也有責任。近年,不少城市都嘗試在周末節假日等開設“安全教育體驗營”,鼓勵學校組織提供場地、家長參與親子活動,同時引入第三方力量,把更加專業的安全救援知識帶給學生。臺風避險、地震逃生、心肺復蘇術、雷電災害避險、暴雨災害避險、泥石流崩塌避險……每一次的體驗營都有不同的主題,采取先理論后室外體驗的方式進行,工作人員給參與培訓的家長和學生發放“技能鞏固通關卡”,在體驗導師的帶領下,通過模擬演練、游戲互動等方式進一步掌握防災減災的“硬核”技能。這樣的“安全教育體驗營”大受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期待各地各校多出“金點子”,讓安全教育多樣化、實效化、常態化,越發“生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