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唇鎮堅持黨建引領,依托生態優勢,積極探索“農業+文化+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全力打造“湛江市旅游名鎮”及“廉江市后花園”新品牌。(2月17日《湛江日報》)
在大力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背景下,廉江河唇鎮積極探索“農業+文化+旅游”之路,思路可圈可點。
近年,生態游、鄉村游、周邊游等的興起,讓廣大村民看到了在家門口吃“旅游飯”的大好前景。借力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一批“網紅村”“網紅鎮”也著實在旅游市場上實現了“出圈爆紅”。但與此同時,游客的要求越來越高,低端農家樂市場逐漸飽和,“美麗鄉村≠風景+土菜”的觀念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農文旅融合也成為鄉村游提檔升級的不二之選。
所謂“農文旅融合”,簡單點可以理解為河唇鎮提出的“農業+文化+旅游”。但真正的農文旅融合,又遠不止“1+1+1”的簡單相加,而是要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旅游休閑為形態,風土文化為靈魂,挖掘鄉村的深層價值,在鄉村原有的基礎上做創新。特別是對于當下各村鎮而言,手中的“牌”里或多或少都有“農業”“文化”“旅游”三款,但有的地方能組合出“王炸”,有的地方卻“一手好牌打到爛”,優劣之分還是在“創新”上。
看看河唇鎮手中的“牌”,確實不錯。要“逛”,有青年運河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鶴地銀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慈孝文化城、楊桃溝、羅州故城遺址等;要“吃”,有河唇魚頭湯、山姜頭雞湯、楊桃鴨、豆豉魚仔;有“摘”,有紅楊桃、番石榴、貴妃黃皮……周末節假日等,一家大小到河唇,都能開開心心玩上一天。但我們也要看到,河唇有著大部分村鎮的同款“痛點”。其一,是公共設施硬件不夠“硬”。盡管近年交通便利了許多,但一些村鎮由于距離市區較遠,特別是一些山區道路曲折崎嶇、路面狹窄。而村中,醫療救助站、公共廁所、娛樂康體設施、大中型會議室、停車場、食品衛生等硬件也與大型旅游綜合體相差較遠,無法滿足常態化、規模化的游客接待,受制約明顯。其二,是服務水平軟件不夠“軟”。村民還沒有做好吃“旅游飯”的充分準備,村中總體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規范,不利于持續開發。其三,是精品品牌意識不夠“精”。比如河唇提出打造“楊桃溝—農耕文化產業園—鶴地水”旅游觀光帶,這與“多彩良垌·醉美荔鄉”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區別在哪、比較優勢在哪、又有什么可借鑒學習的?尤其是在品牌IP的打造上,河唇需要加強精品策劃意識,這樣才能在眾多“農業+文化+旅游”的組合中脫穎而出。
加快探索農文旅融合,不僅是河唇鎮的自我加壓,也是擺在湛江各鎮村面前的同一道考題。結合當下“競標爭先、比學趕超”熱潮,更應立足實際去“比”,看看自己手中有什么“牌”,又能組合出怎樣與眾不同的新鮮創意。期待河唇鎮把手中的“牌”打好,打響名堂、打出特色、打成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