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義的作品掛滿店鋪。
連日來,靜寂三年的吳川民間藝術展演及年例習俗活動又熱熱鬧鬧地在街頭重現了。其中,最惹眼的是,威風又喜慶的舞獅表演。這也直接帶旺了吳川梅菉傳統的手工扎作獅頭行業。
在吳川梅菉老城區泰康東路的老字號“李義記”里,擅長手工扎作獅頭的、76歲的老師傅李義忙碌不已。他扎作的獅頭迎來銷售旺季,這個春節銷出手工扎作獅頭約150只。看到自己的作品受歡迎,老師傅心里十分自豪、高興。但一想到,現在越來越少年輕人愿意沉下心來學習手工扎作獅頭,他的心情又變得沉重了。
手工扎作獅頭春節銷售旺
“今年春節,我們這條街上的近十家手工扎作獅頭作坊的生意都很好,不但把三年來囤積的貨品全部銷完,春節前后還加班加點趕制了大批獅頭。”日前,在梅菉泰康東路的“李義記”里,李義師傅撫摸著剛剛做好的一只獅頭,高興地對記者說。
泰康東路聚集著吳川近十家最具傳統特色的鑼鼓與醒獅獅頭的手工藝制作坊。除了李義外,這里的其他老師傅們也都依然在堅守代代傳承的手工扎作獅頭技藝。
按慣例,每年的春節前后都是手工扎作獅頭的銷售旺季。但近三年受疫情防控影響,吳川民間藝術展演及年例習俗活動停辦,傳統的手工扎作獅頭行業也按下了“暫停鍵”。如今吳川民間藝術展演及年例習俗活動重啟,傳統手工扎作獅頭行業也隨之復蘇、繁榮。
“在吳川,舞獅表演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一場精彩的醒獅,既離不開表演者高超的技藝,也少不了精心扎成的獅頭。”李義師傅告訴記者,在吳川的農村,很多村莊講究“新春舞新獅”,因此每到春節手工扎作獅頭特別受歡迎。

李義在扎作獅頭。
扎作既考技藝又考審美
李義老師傅研究手工扎獅頭技藝已有53年。他是土生土長的吳川人,1970年創辦了“李義記”。李義的制作室里滿滿的都是形狀各異、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獅頭,每個獅頭各有各的風采。
李義師傅自幼迷戀鄉土藝術。小時候,他經常到街上看師傅們巧手扎作獅頭——簡簡單單的竹絲曲篾在靈巧的手指舞動下最后變成又可愛又威風的獅頭。這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震撼。他決心要學好這門手藝,不僅在當地的工藝廠請教老師傅,還到廣州、佛山等地學習,用心鉆研獅子等民間藝術的制作技術。
“吳川手工獅頭制作技藝融合戲劇、繪畫、裝飾等多種藝術元素,制作過程極為精細。純手工扎制十分考驗師傅的技藝與耐心。”李義師傅介紹,獅子有南獅、北獅之分,南獅的制作強調獅頭的造型,色彩鮮艷、對比強烈,一般以黃色、紅色與黑色為主。扎一個獅頭往往要用一周的時間,有扎作、撲獅、寫獅、裝獅等10多道步驟,融合了綁扎、糊工、著色、圖案、裝飾等多種工藝。
一個獅頭有沒有神韻,就要看師傅的扎架和上色功夫。李義師傅為在獅頭的結構和色彩上尋求突破,走訪一大批民間藝人以及老人,翻閱大量古典圖案書籍,細細琢磨竹架結構的韌性與彈力,又在著色上倍下功夫。他還學習借鑒了源于梅菉的扎貔貅工藝:額凸、角峻、眼深、嘴薄、尾卷、肩叉開、露虎牙,獸身為一塊長約2米、黑白斑駁的絨布,凸現了猛獸威武的個性,其眼、耳、口、須能分別作出眨瞼、扇動、開合和抖拂等動作,使表演更加精彩。
“扎獅子也要有工匠精神——既要有耐心又要能堅持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李義師傅說,扎獅頭是純手工制作,制作一個獅頭,從扎到裝,耗時七八天時間是常事,“每一處都需要細細琢磨才能出精品。”
技藝要“守”更要“傳”
由于傳統手工扎作獅頭的工藝繁雜,耗費時間長,單憑這門手藝難以維持生計,所以愿意學習扎獅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李義師傅每每想到這一點,總是輾轉難眠。
他介紹說,吳川獅頭銷往各地,尤其在湛江和茂名特別受歡迎,許多客人都上門訂購。可惜的是,如今愿意傳承這一手藝的青年人越來越少了。
“畢竟是純手工活,利潤不高、耗費時間長,又辛苦,偶爾有年輕人來學,但也往往堅持不下來。”李義說,“會扎作獅頭的老手藝人漸漸老去,這份手藝如何傳承下去呢?”
令李義師傅欣慰的是,他的兒子李強十分喜愛手工扎作獅頭。李強自小喜歡美術,隨本地的藝師學習制作泥塑,后來考上湛江藝校美術專業,1996年畢業時回家與爸爸一起扎獅頭。每每看到兒子專注的樣子,李義特別欣慰,“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傳承這一技藝,讓這一行煥發活力!”
近年來,當地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手工扎作獅頭這門老手藝也引起關注。 他認為,要想將獅頭扎作這一手藝傳承下去,首先要開設相應的培訓班吸引年輕人的加入;其次政府部門應該給予扶持,通過錄像、照片等手段建立數字化檔案;再次通過進校園、進社區等形式,讓更多人感受到這門技藝的魅力,并將其傳承下去,“我希望吳川獅頭扎作以別樣方式走進年輕人的生活、走向世界,同時也希望傳統手工藝能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