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豐村的外翰第,俗稱“北京大宅”。稱為北京大宅是因為外翰第的結構布局與眾不同。外翰第值得調豐村民的驕傲,其造型結構既有雷州四六合院式,又有閩式四合屋結構,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四六合圍院式大豪宅。
外翰第坐北向南,與村址朝向一致。以雙嶺為主山,斜離嶺為少祖山,祖山是巍峻的螺崗嶺。山脈氣勢峻秀,臨南一泓清塘。調豐銀溪自東回繞村前向西緩緩流去。秀美的自然山水,為外翰第鐘靈毓秀提供優良的外部空間環境。
外翰第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為五間三進四六合屋院式石磚木結構硬山頂,寬約33米,進深約33.7米,建筑面積達1122平方米。以中軸線分為一進頭門,二進庭院中廳,三進天井大堂,左右橫屋與天井合圍,共計有6個天井,36間房,實屬圍屋式大宅院。
一進頭門五間,明間大門額頭題書“外翰第”,左右次間山墻為拱券頂砌磚,左右梢間山墻磚夾土坯;二進寬敞的庭院,中廳為三間,明間敞開左右山墻為拱券頂砌磚,前門頂部上大板塊橫披中位大格里陽雕“龍章寵錫”,顯示主人功名德政彰明,曾授皇恩誥封,次間山墻為磚夾土坯;三進五間為閩式四合屋,四方屋面構合成方斗形,匯聚雨水歸納明堂天井,閩人意會肥水不流外人田,則四方財源匯明堂。明堂供奉祖先香火,左右山墻為拱券頂砌磚,左右次間與梢間山墻磚夾土坯;左右橫屋合抱,雷州人叫做“前后包簾”。外翰第建成四六合圍院式大豪宅,構成內部居住空間圍合封閉的科學性,營造天倫之樂的生活環境。
外翰第的屋脊翹灰塑卷草花紋龍角翹,大圍屋女兒墻四周的左、右、后面為貫通式矮墻,前面為多分隔陶雕鏤空花窗式矮墻裝飾,墻壁間有槍眼彈孔,走道相通呼應,構成堅固的防御功能體系。大圍屋四周角還灰塑有五行的土、火、水、木星形紋封火墻,是一大特色。一進頭門兩邊封火山墻東為土星形紋,西為火星形紋;三進大堂兩邊封火山墻東為水星形紋,西為木星形紋,土、火、水、木四種星形紋同灰塑在一座宅第的四周角,是罕見而獨有的特色,寓意著土、火、水、木四種星形紋輪換交替地相勝相生,世代同榮,枝繁葉茂。
外翰第人才輩出,程士俊為清代例授按察司照磨廳,程宗尚乃國學士敕封修職郎候選縣丞,程德星被例授修職郎候選縣丞,程學汾欽加同知銜賞戴藍翎、福建候補府經廳,程德輝為直隸長蘆鹽運使司代理天津關事務議敘尋常加一級紀錄一次,政績彰明,曾受皇恩誥封寵錫,頒文昭彰:“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誼篤靖共,入官必資于敬,功歸誨迪猶子也。教必忠爰,沛國恩用揚家訓爾。洪有本迺鹽運使司庫大使洪汝淮之胞叔父,躬修士行,代啟儒風,抱璞自珍,克發珪璋之秀。儲材足用,聿彰杞梓之良。茲逢覃恩,爾姪遵例,急公應贈爾為修職郎鹽運使司庫大使……”
調豐村外翰第,既有其令人驚嘆的人文底蘊,又有其特色的建筑風格,是遂溪縣古民居的典型性建筑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