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廉江市車板鎮以撂荒地復耕為抓手,推動種植業融合發展,探索了一條盤活土地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讓2740畝撂荒地重新披上“綠裝”,成為現代農業基地和農民的“致富田”。
以效益帶動農民參與,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從而最大限度地消滅丟荒地,這是車板鎮今年撂荒地復耕工作最成功的經驗之一。
車板鎮以傳統農業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39190畝。近年來由于城鎮化不斷加快,大多年輕人往城市發展,農村老齡化不斷加快,出現田地無人耕種、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業種植效益低下的現象。至去年底,該鎮共有可復耕丟荒耕地3124畝,復耕工作任務繁重。
要讓撂荒地重新“活”起來,必須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這個難題。車板鎮黨委政府在廣州市白云區派駐廉江市車板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全力支持下,圍繞鄉村振興工作部署,創新工作思路,采取四項措施全力推進丟荒地復耕:黨建引領發展,讓土地“醒”起來;引導鄉賢回歸,讓土地“活”起來;發展種植合作社,讓土地“聯”起來;引進龍頭企業,讓土地“能”起來。
這四項措施,緊扣“效益驅動”,有效地推進了該鎮土地全面流轉,實現了差異化運營,發展起現代農業,從而使一塊塊丟荒地“復活”起來,農民土地種植效益明顯增強。
來到荔枝江村,一派勃然生機,一畦畦瓜菜已可收獲,村民正在揮汗采摘。今年初,該村引進廉江市興東紅橙發展有限公司,把村邊雷公山的300多畝丟荒多年的土地,統一流轉承包給企業,發展優質蔬菜基地。在蔬菜基地勞動的村民高興地說,全村80多人進來務工,每人一天約有100元收入,另外,還有土地出租金收入,昔日荒地變成寶地。
企業進駐,丟荒地“活”了。更讓村民高興的是,蔬菜基地外溢已呈現,帶動周邊村子發展蔬菜幾百畝,農民按企業的標準種植,收成后由企業負責回收,種植效益明顯,也促進附近的一些丟荒地的復耕。
如今,撂荒地搖身一變,變成了醞釀豐收的“希望田”。目前該鎮撂荒地復耕面積2740畝,復耕率超87%,有效地整合了農業資源,優化種植結構,逐步形成山區片以種植蔬菜、瓜果類為主,海邊片種植番薯、澳洲茶樹為主的格局,荒地復耕工作切實變成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