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文化底蘊厚重、文化多元化,民間風俗豐富多彩,中秋節的風俗更是多姿多彩,舞人龍、做月餅、編豬籠這些還不算是特別的,但是農村的拜月亮、看浮針等習俗獨具濃郁地方特色的風俗,很多人應該不知道。現為大家細說這些湛江特色中秋風俗。
舞人龍
中秋節舞人龍是湛江開發區東海島、雷州市沈塘鎮一帶的傳統習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康有為大弟子崔斯哲所著的民國刊本《海康縣續志》地理風俗卷中,對當時八月十五中秋節時舞人龍的盛況進行了詳細描寫,“數十人一序排列,遞執其手,俯首穿腋,自首至尾如繭自纏,一列排那路去,這路來又有舞龍者前一人為龍頭,后為龍尾,次一人直臥手抱前者腳,夾后者挨次遞抬向街直走,龍頭落下水,龍尾豎上天。”
幾百年來,東海島東山圩、沈塘鎮沈塘圩除了每年春節年例外,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舞人龍,一直沿襲至今。湛江人龍舞這一獨特的習俗和傳統舞蹈已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湛江中秋這一類習俗還有雷州驅邪納福的蜈蚣舞,祈求風調雨順的調順網龍舞,祈求游魚得水、造福鄉梓的北坡游魚燈。這些風俗的非遺項目都列入省、市級非遺代表性名錄。
大月餅
湛江人和其它地方不同的就是中秋節除了賞月、吃月餅之外,有些農村家庭還像北方包餃子一樣做月餅,甚至做圓圓的大月餅。
湛江人做月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這一特色風俗流傳到清代, 在吳川、赤坎、麻章等地的月餅制作技藝已十分成熟,月餅的種類也多了。清光緒十八年的《吳川縣志》就有“八月十五,親朋饋月餅,夜飲食糕餅,剝薯芋,謂之‘賞月’”的相關記載。”月餅講究配料、皮薄餡多、花色繁多、美味可口。
我們重點說說吳川月餅,吳川月餅起源于南宋時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發展歷史。吳川月餅的制作技藝歷史價值、市場地位不斷提高,2010年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吳川“中國月餅之鄉”,2013年吳川月餅制作技藝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0年9月14日,吳川月餅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首批保護名錄,成為該協定首批保護名錄中唯一的月餅產業。
豬籠月餅
中秋節時,在一些農村,會偶爾見到在孩子們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桿上,用紅線戴掛著一個個裝著做成小豬形狀的月餅的竹篾編的小籠子。籠子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有的還綁上彩帶或碎花,既是舊時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除了豬籠餅還有雞籠餅、魚籠餅等,以這種方式迎接慶祝中秋節是粵西湛江、茂名和廣西欽州、玉林及海南等地中秋節時的傳統習俗。
據有關史料記載,湛江中秋節編豬籠、雞籠、魚籠,做豬籠餅、雞籠餅、魚籠餅的習俗與做月餅相伴共生,源遠流長,已有300多年歷史。湖光巖一帶流傳的故事說,清朝時“富甲一方”的韋士英家的廚師韋應盛,擅長做點心,每年中秋節做月餅前試爐溫時,把餅皮和餡捏成豬仔等形狀,烤出來后味道可口、形態可愛,很受孩子和村民們的歡迎。
據說,在以前,每年農歷五月,吳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們就開始編竹籠,一直持續到八月十五,這段時間,各村可熱鬧了。現在,隨著城市化進程,鄉村也少做了豬籠餅了,但是,湛江的面包烘焙店也會出品豬籠餅,讓大家慰籍一下鄉愁和童年回憶。
拜月亮
湛江一直有拜月的風俗習慣,這是人們是向月神致敬。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拜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每到農歷八月十五晚飯后,村民、漁民們各自在家里的庭院中或漁船甲板上,支上貢桌,擺上月餅、米酒、豬籠餅、雞籠餅、魚籠餅和水果等中秋食品,全家人由家長或老人引領,面向皓月蒼天三叩首或者三作揖,稱為拜月,祈求月神降福人間,一家人才可以開始賞月,吃月餅、水果,猜燈謎,共享天倫之樂。
湛江還有祭月宮、敬月娘、拜月神等風俗,儀式大同小異,都是人們向月祈愿,求月護蔭。
看浮針
水上浮針是中秋之夜湛江一些村莊獨特的民間習俗。女孩子們在這天一般都要在媽媽的指導下看水上浮針,祈求嫦娥姐姐賜予好運氣和心靈手巧。
中秋一家人賞月至差不多到12點月亮最圓之時,媽媽們就會帶著即將成年的女孩子,端上一碗水,拿上幾根針,帶領女孩子們一起玩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針游戲。
首先要打出一桶清澈的井水,水桶不能落地,用一只干凈的大碗舀出一碗井水,這碗水要放在桌子或凳子上,不能放在地上,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紙,拿出一枚未用過的新縫衣針放在紙上,紙慢慢浸濕后往下沉,針便可能浮在水面上。據說能順利完成浮針任務的女孩子在往后的一年內都會有好運氣。
湛江中秋另有浮幣的祈求游戲,水質要求同上,方法是用食指輕托放于水面而不沉者,來年運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