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主題是“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記者日前對獲得廣東省青少年環保創意大賽之“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大賽一等獎和最佳網絡人氣獎的湛江市第二中學(霞山校區)學生團隊及其指導老師,進行了采訪。
學生在海濱公園開展生物多樣性的調查。
參加省青少年
環保創意大賽獲多項獎
據悉,在廣東省青少年環保創意大賽之“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大賽公布的獲獎名單中,湛江市第二中學(霞山校區)參賽的7個小組18名同學榜上有名。其中,一等獎一組共3人,且該小組還獲得了最佳網絡人氣獎;二等獎3組共8人,同時獲二等獎的賀偉翔、張雅琪還獲得了最佳網絡人氣獎;三等獎3組共7人;指導這些同學的教師蔡珊珊、張翠老師也都獲得了優秀指導教師獎。湛江市第二中學(霞山校區)獲得了優秀組織單位獎。
張翠老師談起獲一等獎和最佳網絡人氣獎的初二年級學生范智恒、林子凱、梁卓標時,由衷點贊。由于對生物學的喜歡,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對探索大自然的熱愛,這三名學生小組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在指導老師張翠和家長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報名、備戰和參賽。
他們自豪地分享道:“我們三個都對生物很感興趣,也想借參賽機會了解更多生物學的有關知識。我們在海濱公園開展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用紙筆記錄觀察到各種植物的數量及其形態,從中發現了很多自己從前沒見過的植物,感到非常驚喜!”“記得當時我們看到了一棵喬木,單看外形難以辨別這是‘見血封喉’還是高山榕,于是我們回家查閱大量資料進行比對,仔細觀察二者的區別,同時還咨詢了張翠老師,最后才確定那是高山榕。從提出疑問到解決問題,我們通過實踐檢驗課內所學,刨根問底探求植物類別,這個過程是很有成就感的!”
梁卓標還補充道:“我們在生物課上,學過鼠婦這種昆蟲的有關知識。在戶外開展調查活動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判斷出遇見的蟲子正是鼠婦。將課內所學應用到課外生活,這個過程很有意思。”
在調查探索中深化對大自然的認識,在觀察自然中發現生物多樣性的神奇之處,在感受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領悟生物學的趣味,這堂“室外生物課”無疑是意義深遠的。
老師指導學生觀察生物樣品。
做足賽前準備
深入實地調查
據悉,此前張翠老師曾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廣東省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一類的知識性競賽,但參加以環保和生物多樣性為主題、以調查報告為表現形式的活動,還是頭一遭。畢竟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教師平時講課的內容理論性比較強。所以,賽前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從了解賽制到擴充知識儲備都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通過和蔡珊珊等生物組其他老師一起討論、交流,另一方面自己也去查了很多相關方面的資料了解比賽的流程、內容,到網上搜索歷年全省參賽作品作為參考。有了一定準備之后,再去動員學生參加。”張翠老師表示。
“有些植物可能是同一個屬、同一個科的,長得比較相似。現場拍攝下來之后,識圖功能會根據相似度的高低,列出一些相似的生物種類以供選擇。”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們把圖片保存下來,通過專業的生物分類方面文獻,對照生物主要特征來確定其種類。
為了讓學生們順利撰寫調查報告,張翠、蔡珊珊老師對學生們提前進行了寫作培訓。三位同學分工明確:查資料的工作主要由梁卓標負責,他后來還回到實地調查點復查一次,以保證材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林子凱負責寫感悟心得;范智恒則負責調查報告的總結。但在撰寫和修改的過程中,他們也互幫互助、互提建議、共同進步。學生們參考老師提出的建議,修改數次才最終定稿。“此次他們三人的作品獲得省一等獎,原因在于材料收集詳盡、撰寫報告名目清晰,調查結果分析深入且獨特。”張翠老師總結道。
鼓勵支持中小學生
參與課外實踐活動
“要通過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賽,進一步喚醒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老家在山東的張翠,2004年到廣東醫科大學讀研究生,初到湛江時港城的美麗和環境干凈整潔在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這也是之后她選擇留湛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記憶深刻的是,我剛到湛江時穿的一雙運動鞋,兩周過去了,那雙鞋上還是沒什么灰塵。”
張翠老師她對于湛江要建設“紅樹林之城”非常贊成,她說,霞山觀海長廊那片紅樹林更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希望湛江能保護好紅樹林這一特色資源,為維護生物多樣性等作出更大的貢獻。
“借參賽機會,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湛江在生態環保方面所作的努力,也能讓學生在鞏固書本知識的同時積累課外知識、打開眼界,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中,我也獲益匪淺,學習到很多東西,視野得到開拓,對自己專業技能的發展、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張翠老師表示,相關活動,以后還會積極參加,“希望我市繼續鼓勵支持中小學生參與課外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活動,不斷提升青少年生態文明意識,共建美麗湛江綠色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