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鎮留屋村,六名醫護人員進入封控區為村民進行核酸檢測。記者 歐陽澤 攝
有的人暫別家人穿上紅馬甲就沖到抗“疫”前線,有的人24小時守著小店只為鄰里方便,有的人冒雨“逆”行只為盡快把物資送給急需的人……疫情之下,總有一些人、一些事,讓我們瞬間淚目,心頭為之一顫。
從來就沒有什么從天而降的超級英雄,只有你我身邊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正是這些普通的平凡人,用他們的善良樸實,不眠不休的堅守執著,讓溫情在港城大街小巷默默流淌,帶給我們感動與溫暖,讓我們看到“疫霾”終將會散去的希望與力量。
點燃希望的“不打烊”便利店
坡頭區南調路有一家小店鋪,窄窄的店招上面是一個碩大的LED屏,上面閃爍著“24時便利店”紅色字幕。店鋪旁邊賓館、住宅林立,平日里,你很難留意到它。可如今,這里卻成了附近醫護人員、居民的“溫暖驛站”。
“無論多晚,這里的燈光都亮著,感覺很溫暖,像是點燃了希望一樣。”一個深夜,前來倒熱水的“大白”忍不住對正在守店的店主劉觀榮說道。
“沒有人要求我們堅持營業,可是一旦關門,附近防疫工作人員、居民怎么買東西?所以不管怎樣也要堅持下去。”劉觀榮告訴記者,店里原來有5位店員,疫情發生后,劉觀榮開始自己守店,讓家人幫忙給顧客送貨上門。
“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晚上要收貨、配貨,經常忙到凌晨4、5點,早上7、8點就又有顧客過來了,只能中途坐在店里打個盹。”劉觀榮坦言,有時候也想歇一歇,想痛快睡一覺,“但一想到還有這么多醫護人員、志愿者在抗疫一線奮戰,就再也沒有暫停營業的念頭了。”
劉觀榮還特意在店里煮了熱水,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提起這一舉動,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能做的也不多,他們這么辛苦,提供點熱水、購買東西時優惠點,盡點綿薄之力是應該的。”
在坡頭的大街小巷,這樣的“守店人”還有很多。他們堅持不關門不漲價、延長營業時間、做好防護為防疫人員送貨、保障居民生活所需,堅守在小店里,跟所有人一起,等待陰霾散去。
5月12日,本報記者將300份湛江日報送進官渡工業園封控區。 記者 郎樹臣 攝
“湛江日報社采訪車”是我們最大的榮耀
“在坡頭封控區、管控區采訪,‘湛江日報社采訪車’就是我們最大的榮耀!”這是在坡頭區抗疫一線采訪多天的本報記者最大的體會。
深夜為管控區、臨時安置點、村口值守人員送上60多份盒飯和蛋糕,為無法進入管控區的路人送菜,為慶祝“護士節”的醫護人員過橋取蛋糕、鮮花和小禮物,還為他們拍攝、剪輯視頻……在坡頭區采訪工作之余,“湛江日報記者三人組”還當起了志愿者和服務隊,時而跨越湛江灣,時而穿越管控區,做好事、送溫暖。
在抖音、公眾號評論區,“湛江報社采訪車”被坡頭區群眾、網友頻頻提及,“剛剛我才看到這輛車,日報記者太猛了!”“湛江日報,無處不在!”看到網友在自媒體平臺紛紛為湛江日報的采訪報道點贊,本報三人組深感自豪。
5月12日晚,本報記者三人組得知住地的醫護人員收到熱心人士送上大蛋糕和大量豐盛盒飯,吃不完又不知如何處理時,他們主動幫忙,一路驅車將盒飯、蛋糕送給貨車司機、交警、志愿者和臨時安置點的滯留人員。
“感謝湛江日報,好人有好報!”值守人員和受助者感激不已。
5月11日下午,坡頭區科技產業園(官渡)園區封控區內,一位工作人員對一臺抗疫工作車輛進行全方位消殺。記者 郎樹臣 攝
我在核酸檢測區“撿垃圾”
核酸檢測過后,現場留下的大量醫療垃圾,里面包括醫護使用過的頭罩、口罩、一次性手套、防護服、隔離衣、采樣完的棉簽等。這些“特殊感染性廢物”,不能隨隨便便打包帶走,要徹底消毒后才能打包。
“每次同事離開,我都要穿著防護服,將這些垃圾仔細清理打包好帶走,總被人當成在撿垃圾。”赤坎區婦幼保健院的醫護人員佩佩說。
佩佩穿著“大白”,將核酸檢測試劑廢棄物、棉簽等醫療垃圾統一封裝在專用的醫療廢棄物黃色垃圾袋中,整齊地碼放在固定位置。志愿者負責把醫護送來的醫療垃圾再套一個袋子打結消毒,等待著相關工作人員前來轉運。這些醫療垃圾將被運往指定的醫療廢物集中收集點。
“家人知道我在做這個工作,知道我們干的都是臟活、累活,總是叮囑我要做好個人防護。雖然有些嘮叨,但我并不覺得煩。”
佩佩說,剛開始連自己都嫌棄自己,但是看著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多么辛苦都堅持下來了,自己也慢慢習慣這項工作,有時候同事做完核酸檢測也來幫自己收拾。
我是核酸檢測樣本“轉運員”
5月13日下午2時30分,在接到社區電話“派單”后,司機趙偉志迅速做好個人防護,開始了核酸檢測樣本的轉運。
下午3時,趙偉志到達社區檢測點,小跑著將今天的第一份核酸檢測樣本搬上車,然后完好無缺送達醫院檢測人員手中。清點結束后便又急忙上了車,開始第二趟的轉運。一天下來能送4、5趟。
每天運輸任務正式開始之前,司機師傅們都會進行全員體溫檢測,領取防護服、一次性橡膠手套、口罩等全套衛生防疫用品,并對車輛定時進行全程消殺,力爭做好安全防護每一步。
從5月8日開展核酸檢測以來,像趙偉志這樣的核酸檢測樣本“轉運員”每天連軸轉,日均工作12個小時以上。
“早一分送達,便少一分風險。這已經是第六輪檢測了,有了前幾輪的經驗,我們已經找到最快的送樣本捷徑,確保樣本及時無誤的送到。我能夠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來,貢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感到非常榮幸。”
在與記者的談話間,趙偉志抱起了兩個裝滿核酸檢測樣本的大箱子,迅速向車廂跑去。
坡頭區官渡鎮政府大院成了該鎮抗疫的大本營,防疫物資在這里統一調配,志愿者在搬運抗疫物資。 記者 歐陽澤 攝
“疫情有需要,就應當義不容辭”
5月12日下午,東海島大雨滂沱。東簡街道后湖村的核酸檢測點位,志愿者們為前來做核酸檢測的群眾撐起雨傘,直到最后一名群眾離開。
一個皮膚黝黑、身材壯實的“紅馬甲”和大家一起收拾物品。這個熟悉的身影竟是經開區法院院長、全國模范法官林保南。
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后,林保南堅持每天參加志愿活動。在完成區里安排的五個點位基礎上,他主動認領了東簡街道后湖村的志愿點。每天早上,他總是最早來到單位,先布置好全院一天志愿者活動的人員安排、物資準備、運轉工作等,然后早上九點準時深入社區、村莊開展志愿服務。
家里有病號需要照顧,單位還有日常工作。為了不影響核酸檢測工作,林保南舍小家、顧大家,并將批案及單位會議等工作都安排在晚上進行,做到本職工作和志愿服務兩不誤。
“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大雨傾盆,林院長都激情澎湃地干在抗疫一線。受他的影響,我們全院干警滿員參加志愿活動。”經開區法院一干警說。
上級沒有安排硇洲島的服務點,被林保南的激情所感染,硇洲法庭干警主動請纓,到硇洲紅衛居委會參加志愿者活動。
記者想要采訪時,林保南只說:“組織有號召,疫情有需要,就應當義不容辭。身為單位帶頭人,更應該沖在前面。”
“其他人都默默付出,我也閑不住”
“看到疫情形勢嚴峻,看到身邊各行各業的人都默默付出,我在家里閑不住,于是就報名來做志愿者了。”
群眾志愿者龐曉婷家在坡頭區南三鎮,住在市區。湛江疫情發生后,她第一時間通過“i志愿”系統報名到霞山區東新街道金紡服裝城核酸檢測點位幫忙。
5月8日,是龐曉婷新居入伙的好日子,因參加志愿服務,最后一切從簡。為了全身心投入服務隊的工作,她甚至放棄了手頭正在跟進的商業項目。
給進入小區的人員測量體溫、檢查健康碼和粵核酸登記碼、維護現場秩序、勸阻黃碼居民減少外出并及時上報……龐曉婷每天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這樣的工作。“雖然這些工作看似普通、細碎,但卻不可或缺。”
在登記信息過程中,有不少獨居老人沒有智能手機,沒辦法進行核酸登記。龐曉婷就用自己的手機給老人綁定身份證,幫他們登記做核酸。
第一次做防疫志愿者,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一天下來,兩腿麻木,口干舌燥,汗流浹背。“我更加理解了一線人員的辛苦不易,與他們相比,我的工作不值一提。”龐曉婷說。
在全市各地防疫一線,像龐曉婷一樣的青年志愿者多不勝數。截至5月13日,全市共青團共發動超過3.6萬人次志愿者投身防控一線進行服務。
“我們做的再多也不覺得累”
空蕩蕩的大街小巷不時穿梭過騎著送貨三輪車的快遞小哥,他們仍然忙碌著為千家萬戶送去快遞包裹,暢通城市正常運轉的輸送管道。
順豐粵西區公共事務部相關負責人蘇杭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湛江順豐的快遞量比以往增加了不少,順豐小哥每天平均送貨約為100件,工作時間長達10小時。
“每天測體溫、戴口罩、給快遞消毒是必須的。”快遞小哥汪永超是湛江順豐霞山網點的一名員工。他說,快遞員多跑路,居民就能少出門,送了5年快遞,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責任重大。
汪永超平時負責霞山區龍劃村附近區域的快件。龍劃村被納入封控區后,該區域的快件只能放在指定的區域領取或無法派送。前幾天,有一名客戶在網上采購了奶粉,無法派送,客戶急需奶粉哺育小孩,非常著急。汪永超接到客戶電話后,耐心安撫客戶情緒,并迅速與村委進行了溝通,村委同意派人把快件送到客戶手上,為客戶解決問題。汪永超說:“類似這種急需的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派送的情況常常發生,能為市民解決問題,自己也感到開心。”
作為一名順豐快遞的快遞員,汪永超只是整個快遞物流行業的縮影。疫情發生后,順豐的各項防疫措施就迅速下達到了全市各個分撥中心、營業點,要求嚴格做好各項防疫工作,每件快遞派送到客戶手里時都經過了多重消殺。
“雖然現在工作量很大,但能為防疫出點力,我們做的再多也不覺得累。”蘇杭如是說道。
【記者手記】
疫情突然來襲,一夜之間,學校停課,店鋪歇業,城市少了以往的“煙火氣”,瞬間安靜了許多。但正當我們健康地“宅”在家里呼吸空氣之時,室外卻熱流涌動——
戰“疫”集結號連夜吹響后,本市醫護工作者和外援力量火速抵達前線;流調排查通宵達旦,爭分奪秒;公安民警奔赴大小路口,控制人員流動;一夜之間,社區、村莊設置了核酸檢測點,各行各業、各個崗位的干部群眾火線化身志愿者,支援核酸檢測;物資保障全力調配,確保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愛心商家、熱心人士源源不斷向前線捐資捐物;新聞媒體編輯部燈火通明……每個人都飽含深情,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座城市的正常運轉。
他們當中,也許有與病毒搏斗競速的醫護工作者,也許有默默奉獻的志愿者,也許有堅守自己崗位的公安民警、新聞工作者、快遞員、外賣騎手、環衛工、普通司機,也許是你也是我。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平凡之軀,亦可為他人擋風遮雨;點滴之力,匯聚起來就是勢不可當的磅礴力量。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許沒能到前線支援,但只要我們能自覺做好個人防護,出門戴口罩,勤掃場所碼,不扎堆、不聚會,保持社交距離,每天按要求下樓做核酸檢測,不給疫情防控添亂,就是最大的幫忙。
如果每個人都發出一束光,那么世界將被我們照亮。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必將打贏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向“疫”路同行的你、我、他致敬!









